常务副院长黄仁伟应邀出席中国企业走进“一带一路”研讨会
2021年12月17日  |  来源:政协头条  |  阅读量:4586

12月15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上海市政协主办的中国企业走进“一带一路”研讨会在沪召开。会议举行了“准确把握世界变局,坚持不懈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冠疫情下,中国企业走进‘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公共外交在其中的作用”圆桌对话会,9位嘉宾聚焦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展开交流。

“国际经济、新兴市场、全球价值链、全球秩序、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论坛开始前,主持人、市政协委员、第一财经研究院高级顾问杨燕青用6个关键词描绘了“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下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为现场嘉宾讨论定下基调。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要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坚持不懈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努力发挥中国企业作用、展现中国企业担当。

如何在疫情大背景下,确保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走得更远、更好,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点。“站在政府的角度,我们就是在政治、法律、经营风险等方面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确保‘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平稳、顺利地实施。”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总经济师罗志松认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面临不确定性或是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等挑战,是每一个企业和企业家必须重视的问题。

新形势下,企业唯有明确“一带一路”战略优势,才能在应对风险与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表示,近年来,欧洲提出“全球门户计划”(Global Gateway),美国提出“B3W”计划(Build Back Better World)、“印太战略”,日本、澳大利亚、印度提出“蓝点网络计划”。这些“新马歇尔计划”的密集提出,使得西方国家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野心昭然若揭。尽管挑战形势严峻,我们仍要明确自身优势,即一个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理念。“西方的计划以所谓的‘价值观’为基础,‘政治挂帅’的意图显而易见,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以‘发展’为前提的。这是最根本的区别。”黄仁伟说。

“随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理应秉承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自信。”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第一副院长梁子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非常高的“道德概念”,其所提倡的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潮流的倡议,“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对于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二战结束以来,中国对世界所贡献的最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他直接引用了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在主旨演讲环节的讲话,进一步筑牢自己的观点。

有了政府的保驾护航和专业的理论指导,中国企业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体还有哪些挑战?市政协委员,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认为中国企业要分“三个阶段”。首先从思想上认识“一带一路”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要勇于到国际赛场上与人‘掰腕子’,不能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盘桓。”其次是在认知上思考充分,不打无准备之仗。“走出去进口什么,出口什么,做贸易还是投资,或是综合联动,尽管空间巨大,但要有综合考量。”第三走出去要打好阵地战,尤其是持久战,守住底线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把三个阶段认识清楚,坚持不懈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落地,我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未来一片光明。”

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方怀瑾用上港集团成功竞标以色列“海法新港”项目的故事,阐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拥抱“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势和意义。投资4亿美元、提早近2年开港的海法港口,成了以色列媒体口中“60年一遇的大事”,也得到了“当今世界技术最先进、最环保、运作效率最高的码头”这一高度评价。“对我们来说,投资规模实在谈不上什么‘惊天动地’,但新港从硬件到软件,从系统到设备,全部是‘中国制造’,无论效率还是运作规模,都是全球第一。” 讲完这个故事,方怀瑾总结道:“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世界提供的一个发展机遇,并且真正造福了世界人民。

“目前形势和新冠疫情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从市场开拓难度、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国际供应链等方面产生影响。”隧道股份上海城建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旋东论述了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他表示,要坚持市场化、属地化和国际化三大原则,练好内功,提升管理能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一个概念,与当地企业合作共赢,在疫情中要充分以人为本,展示中国企业担当。

(原标题为《两场圆桌对话会,9位嘉宾聚焦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