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进 邹金水:对“中国倡议”的不同反应:俄罗斯在上合组织中的国际制度行为选择
2020年07月01日  |  来源:《俄罗斯研究》2020年第3期  |  阅读量:7889

【内容提要】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不仅要积极地提出“中国倡议”,还要关注其他国家对“中国倡议”的反应。在上合组织制度建设过程中,同样是中国提出的制度倡议,为什么俄罗斯有的表示支持,有的表示有条件地支持,有的却加以反对?本文从历史制度主义出发,构建了一个解释俄罗斯国际制度行为选择的分析框架。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威胁程度和中国所提制度倡议的网络效应,是影响俄罗斯国际制度行为选择的两大主要因素。“9·11事件”以后,美国对中亚地区进行全方位渗透,俄罗斯面临来自全球性霸权国的威胁程度增加。在此战略情境中,俄罗斯以制度合作的心态对待中国在上合组织中提出的制度建设倡议:针对网络效应低的银联体倡议和网络效应高的自贸区倡议,俄罗斯分别采取了支持和有条件支持的态度。而“颜色革命”爆发之后,美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影响力被削弱,俄罗斯面临来自全球性霸权国的威胁程度降低。在这一新的中亚地区战略情境中,俄罗斯开始以制度竞争的思维来对待中国倡议:针对网络效应低的道路运输协定倡议和网络效应高的开发银行倡议,分别采取了有条件支持和反对的政策立场。


一、问题的提出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的国际治理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上海五国机制”以及随后的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对于稳定中亚地区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合组织的制度建设中,中俄两个大国发挥着领导性的作用,分别扮演着“地区性崛起国”和“地区性霸权国”的角色。 一方面,中国作为中亚地区周边的一个崛起大国,希望借助上合组织平台,逐步提升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提出上合组织制度建设的“中国倡议”。 另一方面,俄罗斯担心不断推进的上合组织制度建设,会降低其对中亚国家的“控制力”及其在中亚的传统地区霸权国地位,因此总体上对“中国倡议”态度消极,经常发挥“政治否决点”(veto point)的作用。

但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并没有一味地否决中国提出的制度建设倡议,而是采取了差异化的行为。对于中国提出的银联体倡议,俄罗斯表示“支持”;对于中国提出的自贸区倡议和道路运输协定倡议,俄罗斯表示“有条件地支持”;而对中国提出的开发银行倡议,俄罗斯则表示“不支持”。那么,在地区性国际制度建设过程中,同样是由地区性崛起国提出的国际制度建设倡议,地区性霸权国为什么会采取差异化的反应?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笔者从历史制度主义出发,借助地区战略情境和制度倡议特征两个变量,尝试构建一个解释地区性霸权国国际制度行为选择的理论框架。 苏联解体后,中亚进入地区秩序转型的“大变局”,出现全球性霸权国、地区性霸权国和地区性崛起国并存的“套娃霸权”现象。 这种多层次的权力互动,构成了上合组织制度建设的地区战略情境,对上合组织的制度建设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地区性崛起国所提制度倡议的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也是一个重要变量。因此,本文提出,全球性霸权国的威胁程度和地区性崛起国所提制度倡议的网络效应,是影响地区性霸权国国际制度行为选择的两大关键因素。

解释地区性霸权国的国际制度行为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既有的国际制度理论研究在探讨国际制度建设时,要么忽视权力互动的影响,要么仅仅关注全球层次权力互动的影响,而对于特定地区范围内的权力互动缺乏研究。 因此,构建地区性霸权国国际制度行为选择的理论,可以进一步丰富国际制度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在地区层次上的权力结构与制度建设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在现实意义上,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逐步开展,中国在地区国际治理中更加积极地提出“中国倡议”。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些“中国倡议”的内容,还要仔细探究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对“中国倡议”的反应。有的“中国倡议”得到了其他大国的支持或者“有条件地支持”,而有的“中国倡议”未能得到其他大国的支持。理解其他大国对“中国倡议”的反应及其背后的行为逻辑,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在地区国际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提出研究问题;第二部分介绍既有的解释及其不足;第三部分提出新的理论框架,说明全球霸权国的威胁程度与地区崛起国所提制度倡议的网络效应,是影响地区霸权国国际制度行为选择的两大主要因素;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对理论框架进行案例检验;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二、既有解释及其不足

作为一个地区性的国际制度,上合组织的制度建设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梳理上合组织成立发展过程,以及对其性质和功能的描述 ,缺少国际制度理论的分析视角。 针对俄罗斯为什么会在上合组织中对中国制度倡议采取不同反应的问题,为数不多带有理论色彩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视角。

一是制度偏好分歧的理论视角。赵华胜认为中俄在上合组织合作的方向和重点上存在不同的制度偏好,俄罗斯对中国积极推动的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度冷淡,更愿意把合作重点放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 吉塞拉·格里格(Gisela Grieger)提出,中国主张上合组织经济合作的重点是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实现货物、资本、服务、技术和人员的自由流动,最终方向是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而俄罗斯对上合组织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心存疑虑,担心中国的经济扩张会挤占俄罗斯的市场。 俄罗斯政论专家亚历山大·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认为,在分析俄罗斯如何参与上合组织时,需要考虑其长远的中亚地区战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对上合组织经济合作具有负面影响。俄罗斯一直试图通过强化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欧亚经济联盟来构建安全、经济两大支柱,以主导欧亚一体化进程,把上合组织当作补充性机制,因此对于推动上合组织的制度建设,俄罗斯一直有所保留,不赞成中国倡议的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是安全竞争“功能外溢”的理论视角。胡键指出,上合组织从安全合作起步,逐渐“外溢”到经济与社会合作,而中俄在安全合作领域的“竞争”也随之“外溢”到经济和社会领域。 曾向红等认为,国际制度在推动成员国合作上存在着聚合效应和离散效应,上合组织的离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中俄在推动上合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上的分歧。

三是套娃霸权的理论视角。鲁斯·杜耶蒙德(Ruth Deyermond)在分析中亚地区的大国博弈时,提出了“套娃霸权”(Matrioshka Hegemony)的概念,认为在中亚地区存在着全球性霸权国——美国、地区性霸权国——俄罗斯以及次地区霸权国——乌兹别克斯坦,其权力互动类似于“俄罗斯套娃”的模式,中亚地区秩序转型与上合组织的制度建设,受到这种多层次权力互动的影响。当全球性霸权国美国对地区性霸权国俄罗斯的战略压力增大时,俄罗斯会更积极地投入资源来建设地区性国际组织——上合组织,以制衡全球性霸权国美国带来的威胁;反之,俄罗斯对待上合组织制度建设的积极性会下降。 顾炜从分析崛起国的地区介入战略出发,探讨了冷战后中国作为一个崛起国如何介入俄罗斯主导的后苏联空间,而上合组织这一地区性国际组织既是中俄互动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实施地区介入战略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

总体上看,对于俄罗斯为什么会在上合组织中对中国制度倡议做出不同反应的问题,既有的理论研究给出了一定的解释,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具体来说,虽然制度偏好分歧与安全竞争功能外溢视角正确地指出了中俄之间的分歧与竞争,但如果按照这种理论逻辑,俄罗斯应该否决所有的“中国倡议”,但现实却是俄罗斯仍然支持了某些“中国倡议”。

相比较而言,套娃霸权理论视角更具启发意义,尤其是该理论突出了中亚地区战略情境的作用。但如果按照套娃霸权的理论逻辑,俄罗斯应该是要么支持“中国倡议”(在美国对俄罗斯威胁增大时);要么反对“中国倡议”(在美国对俄罗斯威胁降低时),但现实却是:俄罗斯在“某些条件”下仍然采取了“有条件地支持”中国倡议的中间立场。实际上,这里的“某些条件”,正是制度倡议特征因素在发挥作用。

因此,接下来,本文将在借鉴杜耶蒙德套娃霸权理论所强调的地区战略情境变量的基础上,补充一个新的解释变量——制度倡议特征,尝试用全球性霸权国的威胁程度和地区性崛起国所提制度倡议的网络效应两个关键变量,构建一个新的地区性霸权国国际制度行为选择的理论框架,以解释地区性霸权国为什么会选择“支持、有条件地支持、不支持”等

1 2 3 4 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