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范丽珠教授团队赴滇西南高山纵谷坝区进行田野调查
2021年10月20日  |  来源:复旦大学社政学院  |  阅读量:4679

2021年7月云南调研简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了从各族群民众社会生活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广泛存在及其意义,国家民委复旦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副主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范丽珠教授率队于2021年7月13日至7月26日在云南省昆明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及丽江市开展调研活动,主要关注云南各族群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多样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征。调研活动得到了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和红河州民宗委的支持和部分参与,进入到红河州、大理州和丽江市下属的村寨。这些村寨位于高山纵谷或山间坝区,不同族群的民众生活生息之地,真实观察并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性的社会性存在。

2021年7月13日

石林彝族自治县、弥勒市

7月13日上午,调研团队一行5人到达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糯黑村参观彝族撒尼人(大家熟悉的阿诗玛,就是彝族撒尼人)的传统村落,了解当地族群的生产生活及民间信仰。村落中作为祭祀空间的树林十分引人注目,是村落重要的神圣空间。

彝族撒尼人祭祀的地方

简单午餐后,团队在山间驱车近两个小时抵达红河州弥勒市油乍乡,参观了油乍乡烂泥菁村天主教堂和西一镇起飞村委会红万村彝族(阿细)传统文化保护区。烂泥菁天主堂距今已97年的历史,中式和法式结合的教堂中呈现出当地彝族文化和西方宗教元素的融合,体现了天主教中国化的具体实践。红万村是彝族阿细人聚居的村落,烤烟为主要产业,至今仍保留着祭火、祭龙、祭山、祭雨等传统民俗活动。

彝族村子里的宗教中国化个案——红河州弥勒县烂泥菁天主堂

2021年7月14日

弥勒市

7月14日,团队考察了红河州弥勒市的两个异地扶贫搬迁点及一个壮族村。东山镇将军寨是弥勒市辖区最大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点,苗族、壮族、彝族及少量汉族从山区搬迁至坝区,居住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该村也面临着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分离以及生活成本增加的问题。江边乡江边村春江新区由于交通便利、规划合理改善了移民的生活。江边村小中寨是壮族人聚居的村落,白墙黑瓦的民居,堂屋里都供奉着“天地国亲师”。

“天地国亲师”信仰——王姓壮族人家的天地堂

江边乡江边村春江新区

(彝族从山区搬迁至坝区)

2021年7月15日

蒙自市

7月15日调研团队在红河州蒙自市参观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并与红河州民宗委及红河学院老师进行座谈。碧色寨和西南联大分校旧址显示出祖国西南边陲不仅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而且延续了中华文明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涅槃重生的见证。在与红河州民宗委座谈过程中,民宗委邓志毅副主任、戴春明科长、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彝族专家师有福老师及工作人员石吓沙、红河学院的老师分别向团队成员们讲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红河州的具体实践,内容涉及当地政策、民族文化遗产以及民众日常生活现状,尤其是师有福老师从当地彝族文化符号、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信仰体系几个方面论证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为调研团队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021年7月16日-18日

建水县

7月16日至18日团队在红河州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县考察。调研团队参观了团山古村落,看到以张氏家族为主的中原汉族移民与当地彝族人融合发展的历史。位于建水古城的朱家花园通过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古城里的建水文庙和云南提督学政考棚让我们看到儒家的教化在滇南地区的深远影响。建水文庙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滇南建文庙、办儒学、兴文教的氛围影响了彝族人,他们模仿科举实行毕摩会考推动彝族文化的传播。建水私塾兴、文教昌的景象传承了华夏文脉。调研团队还参观了建水紫陶工艺制作流程,到建水县坡头乡黄草坝哈尼族村和余初彝族村考察了族群文化、生活现实和信仰状况,并与建水县民宗局局长吴金昊、副局长蒋国军(苗族)、办公室主任李雪梅(女,彝族)交流当地民族宗教工作经验并收集了典型个案。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文庙的格制规模

在全国名列前茅

红河州建水县团山村保存完好的张氏老宅家堂

2021年7月19日-23

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

7月19日至23日调研团队和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的同事一道在大理州考察了白族村落、在丽江市考察了纳西族村落。大理地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宝库,在前辈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调研团队在大理州喜洲镇周城村、洱源县凤羽镇凤翔村、鹤庆县松桂园和新华村、剑川文庙、大理古城和州博物馆深入认识了白族的社会文化。周城村是最大的白族自然村,调研团队在周城白族本主庙参加了一场脱孝仪式和小孩取名仪式,参观了三教合一龙泉寺。

“平章世第”——大理周城村段姓人家照壁上的题字

调研团队在凤翔村参与观察了一场白族葬礼,参观了白族古建筑群、清净寺、凤翔书院、赵氏宗祠、本主庙、武圣庙等具有文化意义的场所,还沿着茶马古道重走不同族群商人货物交流之路,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交通之路。

大理洱源县凤翔村白族本主庙

大理洱源县凤羽镇凤翔村中的一段茶马古道

7月21日,到鹤庆县考察。调研团队参观了松桂园国公庙(本主庙供奉明朝开国名将傅有德),以及附近民居。松桂园是茶马古道最后的驿站。

考察了附近的新华村,该村是白族人聚居的村落,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这里至今还保存着类似“古长城”的石城墙和石寨古遗址。

当天下午到丽江古城的木府。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地设丽江军民府,纳西人阿甲阿得归顺明朝。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并被封为世袭知府。纳西人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同时广纳多元文化。

7月22日调研团队行至丽江市玉龙县拉市镇,考察了南尧村和海南村的族群文化。

拉市镇南尧村的彝族和纳西族村民为当地旅游提供

马匹服务

南尧村是易地搬迁的彝族和世居纳西族一起生活的村落,海南村主要为纳西族人聚居。彝族和纳西族人家都有族谱并供奉祖宗牌位。拉市海附近的村落依托旅游业,村民们养马载游客,形成了马场。村子里还种植雪桃、梨、苹果等水果,当时正是丰收采摘季,苹果、梨挂满枝头。此外,调研团队参观了拉市海西南边的藏传佛教寺庙指云禅寺。

调研团队在丽江玉龙县拉市镇南尧村访谈彝族村民

调研团队入户访谈纳西族麒麟舞传承人木宗培老人

2021年7月24日-25日

大理大学

7月24-25日调研团队参加了在大理大学举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研讨会”,范丽珠教授以“从人伦日用的理念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性”为题作大会主旨发言。

25日,与会专家前往洱源县德源城遗址、郑家庄等地进行了田野考察。

调研团队在半个多月的实践中,得以亲历滇西南各种类型的自然地貌,高山纵谷与坝区,领略了因天然屏障居住在相邻村庄的人们见面则需要走路数个小时;对云南昆明市、红河州、大理州及丽江市开展深入的社会调研,观察白族、哈尼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西南族群的社会历史文化,关注了儒学教化和儒家价值在西南地区的存在与生活化实践,特别是族群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价值及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西南族群不仅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传统,而且文化符号、历史传统、信仰体系、经贸通商(茶马古道)等都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共同的历史、共享的信仰、互动的经济活动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结构。红河州的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过桥米线、百年开埠通商、百年锡工业正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大理州的白族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命运相联共同奋斗的体现。此次调研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个案,而且更深刻理解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性是信念和社会事实,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