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内蒙古与蒙俄文化交流研究
2018年11月30日  |  来源:吉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  阅读量:3625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应有之意。内蒙古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既是我国与俄蒙开展经济合作的通道,也是对外宣传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前沿。内蒙古应立足自身优势,通过开展与俄蒙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增信释疑,加深三国民众间的相互了解,以民心相通带动经济联通,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础。

一、加强内蒙古与俄蒙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内蒙古与俄蒙的经贸往来。目前,蒙古国与俄罗斯分别是内蒙古第一大和第二大贸易伙伴,2016年内蒙古对外贸易总额为117.01亿美元,其中与蒙古国贸易额为28.07亿美元,与俄罗斯贸易额为27.73亿美元,二者占内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47.69%。经贸往来往往伴随着人员的交流和文化的碰撞,商品、经营者都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达,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国家的商品形态、特性以及经营者的做事风格、行为品质了解该国的文化,所以,积极推动内蒙古与俄蒙的文化交流,可以对彼此的传统、习俗、礼仪、法律法规等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在经贸往来中做到遵纪守法、有的放矢,推动内蒙古与俄蒙的经济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有利于消除俄蒙戒心,推动内蒙古向北开放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在蒙古国,由于中蒙的历史渊源以及蒙古国位于中俄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造成蒙古国对中国心存戒心,再加上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许多蒙古国民众担心蒙古国同中国的经贸合作会使其对中国过度依赖。俄罗斯方面,虽然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但政热经冷确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俄罗斯人的恐慌。所以通过开展深入、全面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加强俄蒙民众对中国的了解,逐渐消除误解,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础。 

(三)有利于促进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发展。在我国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背景下,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使自身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内蒙古在历史和实践中形成了以“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为核心的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草原文化是当前内蒙古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积极发展与俄、蒙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俄蒙优秀文化成果,能够丰富和发展内蒙古地区文化,不断提高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推动草原文化的对外推广和传播。

二、当前内蒙古与俄蒙文化交流的实践

(一)政府主导,顶层推动

内蒙古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推动文化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自治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对外文化交流要有新进步,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进一步增强”; 步入“十三五”,内蒙古继续把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传播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文化走出去”。在2017年新出台的《“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动民族文化宽领域高层次“走出去”,加大与俄蒙文化交流合作。随着“一带一路”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2016年自治区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和蒙古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意见》,提出要以推进与俄蒙文化交流合作为重点,加强文化交流机制建设、打造中俄蒙文化交流品牌。2017年以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指导,制定出台了《自治区“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与俄蒙以及其他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的具体举措,推动草原文化“走出去”。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内蒙古与俄蒙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

(二)搭建多种交流平台

中蒙方面:随着“一带一路”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两国提供了更多的人为交流平台。截至目前“乌兰巴托—中国内蒙古文化周”已成功举办四届。2015年10月和2017年9月,在呼和浩特已向后举办两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活动期间举办了中蒙摄影油画作品展、国际蒙古服装饰展、中蒙歌会、国际蒙古舞大赛等活动,为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打开了一扇窗户。 

中俄方面:2012年内蒙古文化代表团赴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开展了“中国文化节、内蒙古文化周”活动;2013年2月,由乌海市歌舞团和内蒙古自治区杂技团组成的内蒙古艺术团一行,赴俄罗斯开展2013年“欢乐春节”演出活动。2014年10月,“俄罗斯·中国内蒙古文化周”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举办,期间举办了包括文化、艺术、教育、媒体、卫生等领域的近50项活动。除现有活动外,自治区还积极谋划与俄蒙开展“文化那达慕”、“美丽草原我的家—内蒙古文化周”等活动,为双方文化交流开发新的合作平台。

(三)积极开展多领域文化交流

教育合作不断深化。2000年中蒙两国签订《利用中国无偿援助款项培养蒙古留学生项目执行计划》,此后分别于2005年和2011年签署了中蒙《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2005-2010)、(2011-2016),2015年两国教育部门签署了关于合作设立中蒙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备忘录,进一步推进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根据2005年中蒙签署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中国每年接受100名蒙古国大学生,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到内蒙古自治区留学;2014年中国领导人访蒙又提出今后5年,中方将向蒙方提供1000个培训名额,增加提供1000个中国政府全额奖学金名额。蒙古国现在每年有约8000名自费或公费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来自蒙古国的留学生是内蒙古留学生的主要群体,目前,内蒙古在校的蒙古国留学生达1700多人,占自治区留学生总人数的73%,内蒙古每年为蒙古国来自治区就读的留学生提供各类奖学金1200多万元。

内蒙古与俄罗斯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突破,在2014年举办的“俄罗斯·中国内蒙古文化周”上,6所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与俄罗斯相关高校就合作办学、学生互换、年轻教师培养、科研学术合作等达成了合作意向。 

学术交流也在不断推进。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在学术层面的交流和互动主要以蒙古学为中心,围绕蒙古学,语言、历史、文学、文化等内容,以学术会议、学者互访、田野调查等形式开展。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牵头主办的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国内首个国字头蒙古学国际学术会议,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来自世界各地的蒙古学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研讨,成为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除蒙古学外,历史、文化也是中蒙俄三国共同关注的学术议题,2015年,第六届“中国北方及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地区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召开,由内蒙古博物院主办,该会议由中蒙俄三国轮流举办,旨在推进中国北方及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地区的考古及历史研究。此外,内蒙古自治区一些科研单位、高校也与蒙古国、俄罗斯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互派留学生、互派教师、科研合作、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等形式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随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三国联系日益密切,也为三国开展学术交流与智库合作提供了平台和契机。2015年9月在乌兰巴托举行了中俄蒙智库合作联盟成立暨首届三方智库国际论坛,中蒙俄30多家机构参加了此次智库合作联盟,在中蒙俄三方智库及学术交流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智库论坛每年举办一届,来自中蒙俄三方的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进行学术演讲与讨论,为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建言献策。

鉴于传媒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影响方面表现出来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内蒙古也积极加强与俄蒙两国在传媒领域的合作。目前,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视、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第九套节目“中国草原之声”、中蒙合资桑斯尔有线电视公司、中俄合资贝加尔有线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以及《索伦嘎》杂志和斯拉夫蒙文索伦嘎网等已经成为对外介绍内蒙古的新平台。中蒙新闻论坛自2010年创办以来,到2017年已经连续举办8届,合作层次和规模逐步扩大,逐步形成了多层次跨领域多角度的合作交流机制,成为增进两国友谊,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桥梁。随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也为三方传媒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中蒙俄将共同制作30集纪录片《茶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参与制作;此外,内蒙古电影集团将与俄罗斯及蒙古国电影制作单位共同拍摄3部电影并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影视联盟。

旅游业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俄罗斯和蒙古国一直以来都是我区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国,内蒙古与俄罗斯每年举办一次边境旅游协调会议,就双方边境旅游事宜进行交流和磋商;为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中国与蒙俄旅游合作,2016年7月在呼和浩特召开了首届三国旅游部长会议。 

中蒙两国在考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合作申遗方面均有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15年由内蒙古文物考古所与蒙古国游牧文化学会共同举办的“中蒙联合考古十年成果展”和“草原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回顾了中蒙合作考古的成果,并达成了今后继续合作的意向。

三、内蒙古与俄蒙文化交流仍存在不足

(一)以官方为主导,民间参与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当前内蒙古与俄蒙两国的文化交流,政府是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大部分交流活动是由官方组织,每项活动有特定参与者,受众面小,各类民间团体、学术机构、企业、个人等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较少,难以涉及三国民众,使得文化交流在“加强沟通、深化了解”方面未收到预期效果。官方对民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引导、带动不够。近年来,虽然内蒙古与俄蒙多次互办“文化周 ”、“文化日”、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活动,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但由于官方引导、带动民间团体参与对俄蒙文化交流的力度不够,使得活动基本停留在官方层面,民间团体参与面不够广泛。

(二)内蒙古与蒙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优于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

内蒙古与蒙古国都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双方享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而在沟通交流中有着先天优势与亲近感,双方在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旅游、智库等方面均开展了广泛交流与合作,而且涉及主体及地域范围较广,内蒙古东、中、西13个主要城市与地区同蒙古国相应城市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虽然内蒙古与俄罗斯也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但活动范围更多集中于双方边境地区以及俄罗斯邻近蒙古国的边疆地区如内蒙古的满洲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等少数几个地方,没有很好发挥文化交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而且在人员往来方面,近年来内蒙古与蒙古国的人员往来要明显多于与俄罗斯的人员往来(详见下表),2016年内蒙古入境旅游总人数为168.29万人,其中蒙古国到内蒙古的旅游人数为88.09万人次,占内蒙古入境游客总数的52.34%,俄罗斯到内蒙古的旅游人数为60.01万人次, 占内蒙古入境游客总数的35.66%,可见内蒙古与俄罗斯在跨境旅游、人员往来方面仍有很大拓展空间。 

(三)语言因素成为制约内蒙古与俄蒙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当前俄语、蒙古语人才的缺乏成为内蒙古与俄蒙开展文化交流的制约因素之一。俄语方面,内蒙古作为与俄罗斯接壤并且较早与俄罗斯开展边境贸易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90年代俄语教育发展较好,但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增多,英语已成为中国学生学习的主要外语,俄语逐渐变为“小语种”。目前内蒙古高等院校中,只有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呼伦贝尔学院、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等 6 所高校仍开设俄语专业,学习俄语的人数在不断减少。蒙古语方面也面临同样问题,一方面内蒙古与蒙古国使用文字不同,对双方交流产生一定影响。蒙古国使用的是西里尔蒙古文即新蒙文,而内蒙古则使用回鹘蒙古文即老蒙文,双方文字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与蒙古国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内蒙古区内学习蒙古语的人数也在逐渐减少。由于受国家整体环境影响以及出于就业考虑,许多蒙古族学生选择汉语授课,有的甚至已经听不懂蒙古语、看不懂蒙古文字。虽然内蒙古建立了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在内的完整的蒙语授课体系,但与接受汉语教育的学生相比,人数仍相对偏少。数据显示,目前蒙古族中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尚未达到一半的比例,开设蒙语授课的中小学也在不断减少。内蒙古50所普通高校中的36所开设了104个蒙汉双语授课专业和少数民族预科班,但在校学生仅为5.79万。俄语、蒙古语专业人才的稀缺,将会直接影响内蒙古对俄、对蒙文化交流以及内蒙古向北开发开放的进一步推进。

四、多举措促进内蒙古与蒙俄文化交流,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一)传承和发展草原文化,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发扬和传承草原文化不仅是内蒙古文化创新的坚实基础,也是内蒙古建设文化强区的内在要求,只有增强自身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更具吸引力和魅力。为此,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对草原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草原文化内涵,研究解决草原文化学科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草原文化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不断提炼草原文化的精华,打造草原文化品牌,加快推进草原文化产业化发展。在已有文化品牌如无伴奏合唱、安达组合、蒙派杂技等基础上,继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项目,加以指导使其发展成为新的品牌;此外还应积极推动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博会展的产业化发展,以产业带动交流,使内蒙古更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走出去”。

(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民间主体

文化交流只有让民众成为主体,才能富有活力、持续发展。内蒙古在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中,应注重让民众成为交流对话的主体,积极构建全民参与的交流平台,扩大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民间先行”、“以民补官”、“以民促官”的目的。一要打破文化交流活动参与者的领域界线,吸引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实现文化交流主体范围从政界到普通民众的转变;二要充分利用沿边地区地理优势,制定多元化优惠政策,促进边境人民往来,发挥友好关系的辐射效应,带动内地人民的热情;三要注重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鼓励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层次较高的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组织或承办有关对外文化交流的国际性会议及其他有关活动,特别是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俄语、蒙古语人才的培养

针对当前俄语、蒙古语人才缺乏问题,内蒙古应充分利用已有俄语、蒙古语的比较优势,加强俄语、蒙语人才的培养,为做好对俄、对蒙文化交流储备语言人才。为此,一要充分发挥内蒙古高等院校和职业学院在俄语和蒙语教学的主渠道优势,培养精通俄语、蒙语的专业语言型人才;二要在高校实行俄语、蒙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实用型俄语、蒙语人才;三要加强与俄蒙高校的沟通交流,可以通过联合办学、互派教师及学生等方式,通过融入当地语言环境,加深对相互文化的感受和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语言沟通能力。

(四)进一步拓宽对俄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内蒙古作为国家联通俄蒙、向北开发开放的重要窗口,应将对俄、对蒙人文交流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在继续加强与深化同蒙古国各个领域交流的同时也要不断拓展对俄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边境口岸城市的地理优势,以点带面,以边境城市带动省内其他城市,实现边境与内地城市对俄文化交流同步发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对俄文化交流的内容,在现有文化交流基础上,加强内蒙古与俄罗斯在智库、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搭建如博览会、论坛、学术会议等平台,拓宽对俄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渠道。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