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之国、钱江涛: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海涉及的国际法原则和问题
2021年04月14日  |  来源:法眼看南海  |  阅读量:9046

一、福岛核废水的产生与发展

福岛第一核电站地处日本福岛工业区,占地3.5平方公里,于1971年首次投入使用。该核电站由6座沸水反应堆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之一。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和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受地震与海啸影响,发生海水倒灌引起断电,导致4个核反应堆中的3个先后发生爆炸和熔毁,最终造成核泄漏。 1至3号反应堆在地震发生时立即自动关闭,同时,接通了应急发电机以控制电子设备和冷却系统。然而,地震后的海啸迅速淹没了应急发电机所处的低洼厂房,发电机因海水倒灌失效。与此同时,持续向核反应堆输送冷却剂的电力也因故障被切断。

由于核反应堆关闭后最初几天内产生的高放射性热量导致反应堆过热,而输送冷却剂的电力又被切断,所以只有迅速地利用海水淹没反应堆,才能使核反应堆冷却,以防止反应堆熔毁。但是,这一行为会对反应堆造成永久性的损害。出于对经济成本的考虑,东京电力公司并未在第一时间选择使用海水进行冷却。直到日本政府下令,东京电力公司才开始使用海水进行冷却。但为时已晚,直接使用海水也无法阻止核反应堆的熔毁。核电站受到严重破坏,其反应堆冷却系统瘫痪,并造成放射性物质的大量释放。

对于此次事故,尽管有关国际机构认为福岛核泄露已达到更高等级,但日本官员在最初仅将这一事故评估为国际核事件等级的4级,并在后来提高到5级,而最终达到7级。2011年12月16日,日本当局宣布核电站处于稳定状态。国际媒体批评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与公众沟通不畅,同时指出日本仅从事了临时性的清理工作。而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则宣布,核电站将在危机结束后退役。

在后续的一系列应急救助中,持续冷却堆芯的作业用水、流入反应堆设施的地下水等变成了大量的核废水,且都沾染了放射性核元素,主要包括氚、铯134、铯137、碘129、锶90、钴60等。这类核废水已达约120万吨之多,用于冷却被毁反应堆的放射性核废水的储存空间将要耗尽。由于核废水的储存罐容量将在2022年达到上限,日本政府考虑将核废水直接排放入海。

据国际媒体报道,已经有300吨放射性相对较低的核废水泄漏或被故意抽排海中,以便腾出空间储存更高放射性污染的核废水。东京电力公司曾试图通过安装“幕布”防止外流,以控制工厂附近港口的核废水,但这一努力并未成功。

最近,日本首相菅义伟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表示,将尽早决定上述受污染水处理方案。为了缓解这一事故的严重后果,日本采用“边截流边治理”的方式处理核废水。一方面在核电机组厂房周边设置地下汲水井,用截流的方式减少地下水流入;另一方面使用多核素去除设备清除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但该设备无法有效去除核废水中的氚。由于空间制约,东京电力公司应对核废水储存的最大容量为137万吨,而现在每天预计新增140吨的“处理水”。据报道,福岛核电站核废水将于2022年9月达到储存罐的上限,所以核废水下一步如何处理成为日本当下的一个重大难题。  

1 2 3 4 5 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