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军:全球史视野下俄国出售阿拉斯加的战略考量
2020年07月03日  |  来源:《世界知识》2020年第13期  |  阅读量:3723

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有言,“俄国历史是一部收集领土的历史”。确实,俄国不仅是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还曾在美洲拥有广袤的殖民地。1741年白令发现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后,俄国人开始涌入北美大陆从事殖民扩张。为进一步拓展在北太平洋的存在,俄国政府于1799年将之前的美洲联合公司改组为俄美公司,并赋予其重任——“使俄国在包括加利福尼亚在内的北美大陆西海岸,以及夏威夷群岛、萨哈林岛南部和阿穆尔河口等地进一步巩固下来。这些殖民区连同已经归属俄国的勘察加、阿拉斯拉和阿留申群岛一起将使俄国成为在整个北太平洋拥有无限权力的主人。”

拿破仑战争之后,俄国在欧洲的地位如日中天,因此决心扩大在北美的活动范围,南下加利福尼亚。1812年,俄国在旧金山以北建立罗斯要塞,成为向南扩张的据点和北部俄属殖民地的粮食供应基地。之后,俄国还想利用西班牙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来扩大在加利福尼亚的殖民地。但最终,俄国却出人意料地在1867年以720万美元的低价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成为其领土扩张史上罕见的“赔本买卖”。

从1812年建立罗斯要塞到1867年最终出售阿拉斯加,前后仅半个世纪时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俄国政策的前后反复,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以往,历史学家们更多从地区国别史和欧洲国际关系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是因为俄美公司的经营失败、无法抑制美国对俄属美洲领地的蚕食,以及俄国想拉拢美国从而放手与英国在欧洲和近东争夺才向其出售阿拉斯加。而新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拓荒者之一顾学稼先生1987年就提出,俄国美洲属地政策的演变是与其对华政策紧密交织的。19世纪50、60年代之交,俄国从中国占领了大量领土,为收缩力量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并与英国争夺远东,俄国才断然决定出售阿拉斯加。

习惯上,学界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俄英“大博弈”局限于中亚地区。但实际上,俄英大博弈的地理范围遍及欧洲、近东、中亚、远东、太平洋乃至美洲。当我们将分散的历史碎片用全球史的框架聚合在一起,很多以往不为人知的相互联系和逻辑线索就会以惊人的方式呈现出来。

俄国对黑龙江流域的觊觎由来已久,马克思曾直指“从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到尼古拉,一直都企图占有这个地域”。1842年,中国被迫与英国签署《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这使俄国深感不安,担心英国的势力会扩展到中国北方,从而威胁1728年《恰克图条约》以来中俄之间的易货贸易以及俄国在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

1841年俄国将罗斯要塞出售给了美国人萨特,俄美公司大幅收缩了在美洲的活动。而到了1844年,俄美公司奉俄国外交部之命“考察”黑龙江,其在美洲毛皮生意衰落之后却意外地获得了俄国政府授予的经销中国茶叶的优先权。正如苏联历史学家奥孔在其《俄美公司》书中所说,“迫使政府保存公司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策划中的向阿穆尔边区的推进”。

1847年,穆拉维约夫出任东西伯利亚总督,他主张把俄属美洲出让给美国,联美反英,以集中力量于亚洲,“即使不能占据整个远东,至少也要统治整个远东的海岸”。美国历史学家戈尔德就此评论道:“1850年以后,俄国对于在远东进行扩张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它的目标是向南扩展,而不是向东扩展,它从美洲撤退,并集中力量攫取黑龙江以南的领土和不冻港。”

1866年,当海参崴开始成为俄国在太平洋沿岸重要军事基地的时候,路途遥远、防御薄弱的阿拉斯加等俄国美洲属地实际上已变成一种累赘。12月12日,俄国外长哥尔恰科夫上奏亚历山大二世,建议将俄属美洲领地转让给美国并强调“俄国应把政府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黑龙江流域的属地”,因为它“构成了帝国整体的一部分,并且从各方面来看,都能比美洲属地的北方海岸提供更多资源。”沙皇同意了这一建议。俄美两国经过紧锣密鼓的谈判,最终于1867年3月30日签署了出售阿拉斯加的条约。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战略与国际安全研究所研究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