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经常会出现盲人摸象、刻舟求剑、杯弓蛇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谬误和偏差。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也流传着形形色色的“伪命题”,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不仅干扰学术研究、耽误学生获取知识、影响民众理解世界,甚至误导国家决策。
“伪命题”通常是指不真实的命题,既指该命题不符合客观事实和科学道理,也指无法断定其真假、既非先天分析命题、也非后天综合命题的“无意义命题”。
在国际关系“伪命题”中,最典型的就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地缘政治理论。麦金德有关“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欧亚大陆腹地;谁统治了欧亚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的论断不仅被诸多学者引用,甚至被一些国家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理论支撑。大英帝国和沙皇俄国曾为争夺“世界岛”展开惊心动魄的“大博弈”,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费尔也推出了控制“世界岛”计划,并被纳粹德国奉为发动侵略战争的圭臬。当下,在涉及有关阿富汗、中亚、中东事务以及俄美关系问题时,也常听到一些学者言必引这一地缘政治学的“金科玉律”。然而,麦金德的三段论推理本身就是一个包含伪概念的逻辑陷阱:究竟哪里是“世界岛”,谁能确定其清晰范围?谁、怎样、何时可以占据“世界岛”?如何证实或者证伪“统治了世界岛就可以统治世界”?这一切,都是一笔糊涂账。
较之地缘政治理论的明显缺陷,“石油峰值论”和“增长极限论”则因关注环境问题而备受推崇。但实际上,其理论假设也大有可商榷之处。“石油峰值论”强调,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峰值,之后,该地区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布的《增长的极限》报告断言,由于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因而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这两种假设的理论及社会价值在于关注了特定资源的总体有限性,并提出了改善全球治理从而使人类摆脱所面临困境的必要性。但其缺陷在于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无限可能性和人类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技术进步使人类开发利用石油资源的可能性不断提升,近年来页岩革命所带来的世界能源市场巨变即是明证;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使人类不断提高掌握利用非常规碳氢化合物(如可燃冰)、太阳能、风能、氢能的能力。
另外,近年常被一些战略界人士提及的“马六甲困局”实际也是“伪命题”。这一推断认为,马六甲海峡是中国能源供应的“海上生命线”,但中国海军鞭长莫及,一旦出现意外,将给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能随时切断中国的能源命脉”。基于这种认识,数条陆上石油管道开建或者提上议事日程。笔者认为,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是一项明智决策,但却不应该以“马六甲困局”作为决策前提:一则,如果有大国想切断中东对中国的石油供应,在波斯湾下手更直接有效;二则,精确制导导弹破坏固定而漫长的陆上油气管道易如反掌,战时他国可以随时使陆上油气管线陷于瘫痪;三则,绝大多数通向中国的陆上油气管道都经过高风险地区,中国能源供应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不降反升;最后,如果真要发生战争,肯定将实施战时经济状态,能源供需将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场景。
国际关系“伪命题”得以存在和流传有诸多复杂原因。一是过度强调单一因素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多种因素合力的影响。“石油峰值论”的缺陷就在于只关注了资源的有限性而忽视了技术进步的无限性和能源资源的多样性。二是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以得出某种意欲之结论,犯了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的逻辑错误。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与“如果你偷懒,公司就会受损;公司受损,就要解雇员工;员工失业,就会打劫;打劫被拒,就会杀人。所以如果你偷懒,你就是杀人犯”之类的“滑坡谬误”如出一辙。三是由于某种思维定式的制约,“马六甲困局”之所以流传甚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是传统陆权国家而历史上又遭受过西方国家禁运和封锁造成的。受此影响,“战争逻辑”常常压制了“市场逻辑”,对能源供应被切断的担忧让我们忽略了中国的庞大市场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权力”。
大变局下,摆脱国际关系“伪命题”对于中国至关重要,只有以立体多元的视野、开放包容的胸襟看待自己、观察世界,才能真正把握世界脉动,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副院长,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识》2019年5期,转载仅用于学术研究与人文交流,若有异议请及时告知,以便做适当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