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军 “被迫”退出《中导条约》:俄罗斯的考虑
2019年03月27日  |  来源:世界知识   |  阅读量:5730

近期,随着美国宣布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俄罗斯也采取了同样措施。半年后,签署于1987年的《中导条约》将不可避免地会被废止,美苏冷战时期构建的国际军控体系将加速崩塌。尽管在与美国就“废约”进行的外交战与宣传战中,俄罗斯看似是“被迫之举”,事实上却也是有多重考虑:补齐军力短板以应对不同安全威胁、追赶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以保持与美不对称战略平衡、并为将其他不受美苏(俄)双边条约限制的世界及地区军事强国纳入未来国际多边军控体系做准备。

受《中导条约》限制,俄美两国均不能研发和部署射程在500公里~5500公里范围内的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这极大限制了俄罗斯的现实军事斗争能力。如果说这一弱点在俄格战争、克里米亚危机、乌克兰东部冲突中尚不明显的话,在叙利亚战争中则显露无遗。由于远离本土作战,俄不得不从里海发射海基“口径”导弹或以战略轰炸机发射空基“口径”导弹打击叙境内目标,这样做成本陡升且效果一般。因此俄决策层认为必须着眼未来对外军事行动需求,补齐自身军力短板,通过研发、部署陆基中程和中短程导弹以实现不同作战目标:首先,鉴于俄与美国及北约海空力量对比日益拉大、美国及其盟友的反导体系不断完善,俄不能只以海基和空基导弹与其抗衡,必须利用横跨欧亚大陆的战略纵深,以高超音速中程导弹实现对敌攻击;其次,鉴于未来“后苏联空间”可能再次发生类似俄格战争、乌克兰危机的地区战争和热点冲突,俄必须拥有更加灵活多样的军事选择手段,而中程导弹是最为经济高效的武器;第三,俄认为朝鲜、中国、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在积极发展中程导弹,尽管目前俄与这些国家关系良好,但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俄必须未雨绸缪,提早应对。

近年来,随着国际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和新技术广泛运用,一场涉及核武器现代化、反导防御系统、高超音速武器、网络战、太空战、人工智能军事化运用等诸多领域的新军事革命正在迅速推进。美国一马当先,特朗普一改奥巴马压缩军费的做法,以每年7000多亿美元的军费开支谋求占据新军事革命制高点,并逼迫北约及亚太盟友进一步增加国防开支以分摊成本。在美国军费开支十倍于俄的情况下,俄必须积极应对,努力实现“弯道超车”,与美寻求非对称战略平衡并保持对其他军事大国的相对优势。目前,俄着力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核武库现代化。部署“萨尔马特”新型洲际导弹,该型号导弹主动飞行段较短,使得反导系统难以拦截。部署多款高超音速武器。“先锋”高超音速滑翔弹头最大飞行速度20马赫,采用乘波体构型,可空中机动,首个“先锋”高超音速导弹团将于2019年12月正式加入战斗值班序列。“匕首”高超音速空地导弹射程超过2000公里,最高速度可达10马赫,已在俄南部军区试验性列装。俄退出《中导条约》后,准备对空基“匕首”导弹进行改进以发展陆基高超音速中程导弹。“锆石”高超音速导弹最大速度9马赫,射程超过1000公里,兼容“俱乐部”垂直发射系统,既可反舰也可以攻陆,将在2019年进行“弹舰结合”国家联合验收测试。研制“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2019年1月成功完成小型核动力测试,确认了核反应堆的技术特性,能够确保巡航导弹的无限航程。研发“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能够携带200万吨当量的核战斗部,可摧毁敌方战略基础设施、航空母舰编队等重要目标。无人潜航器及其搭载平台核潜艇可组成海洋多用途系统,无人潜航器已成功完成海洋靶场测试,2019年春季下水后即可进行载艇结合测试。部署激光武器系统。“佩列斯韦特”车载激光武器系统已于2017年列装俄军,目前具有击落无人机的能力,未来随着功率加大,不仅能摧毁地面设施、防空反导,还可反卫星。

近年来,俄已实际部署多个9M-729导弹团,事实上突破了《中导条约》限制。但俄只做不说。与此同时,由于技术的扩散,目前很多国家都拥有中程导弹。在此情况下,美俄相继退约,既为了加紧填补安全漏洞,重新获取陆基中程导弹优势;又试图通过一个时期的中程导弹军备竞赛,对相关各方形成竞争压力,为未来缔结多边“中导条约”以对各方都形成约束创造条件。俄高层战略人士公开表示,“如果所有拥有此类武器的国家都加入,莫斯科欢迎就中程和中短程导弹问题达成新的全面协议”,并称这将是一个“理想情景”。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识》2019年第7期。本文责编:罗洁。转载仅用于学术研究与人文交流若有异议请及时告知,以便做适当处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