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纯:德拉吉辞职及其对欧洲政治、经济的影响
2022年07月31日  |  来源:欧洲问题研究   |  阅读量:2484

尽管对于战后共有过69届政府、44位总理的、平均执政时长仅13个月,不稳定是常态的意大利政坛,政府垮台、总理辞职,人们似乎早已习以为常。但当有“超级马里奥”盛誉的德拉吉本月两度请辞并被允,结束了其18个月的执政生涯之际,不仅将意大利政坛的波诡云谲再度展现在世人面前,引发意大利引发股债双跌,欧元贬值,反响剧烈,而且也令欧盟上下大受震动,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

意大利政局变动为何如此受关注?特请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予以解答。

图说:马里奥·德拉吉 GJ图


1 国际投资者信心大跌

问:为何德拉吉再度请辞,令意大利股市上周四晚大跌?

答:其一,德拉吉曾是众望所归,任内政绩颇佳。他出身金融世家,麻省理工经济学高材生,获诺奖得主莫迪利安尼和索罗嫡传。曾意大利财长,2005年意经济、金融危局之际,接棒意央行行长。期间大刀阔斧改革,推行紧缩货币政策,被意媒体奉为“超级马里奥”。后出任欧央行行长,誉满欧洲和世界,是典型的技术官僚,而非传统的政客,2021年初临危受命,捏合左、右翼政党,组成“彩虹内阁”。其专业背景、职业声誉和国际威望,无疑对意大利抗疫、提振经济及争取欧盟的援助大有裨益,因而深受各方青睐。上任后,他不负众望,面对经年沉疴如日益下滑的劳动生产率、教育和基础设施投资的长期欠账、充斥繁文缛节的行政机制和功能失调的司法体系等,进行了包括养老金、劳动力市场和司法体系等一系列结构性改革。其治下的意大利,去年摘得英国《经济学人》“年度国家”的桂冠:经济复苏成效显著,甚至超过德、法这样欧洲老牌强国;抗疫成绩斐然,12岁以上人群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5.2%,位居欧洲前列。他也获赞誉为“称职的、受国际尊敬”的。凭借他在欧央行积累的人气,及推动结构改革而收获的欧盟良好风评,助力意大利获得2000多亿欧元的抗疫纾困援助,成为最大的赢家。

其二,意大利政坛的不稳定时期已然再度开启。此番德拉吉内阁的垮台,先是与五星运动逼宫有关:五星运动长期以来就因德拉吉挺乌反俄、尤其是军援乌克兰的立场和行动而龃龉不断,同时为拉抬自身的民意人气,而不顾捉襟见肘的财政家底,杯葛其提出的《援助计划》,要求扩大规模,取悦民众和拥趸;而此后北方联盟和力量党公开拒绝再与五星运动共事的抬杠举动,不仅令德拉吉政府难再维系,也使意大利政坛彻底进入了不稳定期。充分表明老于世故、频繁反水的政客和结党营私的各政党,已经枉顾国家整体利益,开启了尔虞我诈、攻邗的竞选党争模式。

其三,意大利经济复苏、结构改革、和欧盟抗疫资助等堪忧。首先,俄乌冲突持续,意大利经济遭受能源危机的冲击和高通胀的煎熬。意天然气对俄的依赖高达45%,能源危机使其6月能源价格涨幅高达48.7%。叠加粮食等上涨,驱动CPI同比上涨8%,创1986年以来之最。同时,意大利公共债务也创新高,达2.75万亿欧元, 占GDP152%多,仅利息今年就逾657亿欧元,负债规模乃欧元区国家之最;又恰逢欧央行货币政策出现重大方向性转折,11年来首次大幅加息,引起市场对意无力举新债和可能债务违约的严重担忧。意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3.75%,与德国国债利差一度扩大至246个基点,情势明显恶化。其次,德拉吉推动的结构改革刚起色和成效,现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其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一再下调,仅1%。再则,深孚众望、市场和欧盟信任的德拉吉的挂冠而去,令国际投资者对意经济走势和后期信心大跌,意大利所获的欧盟抗疫纾困复苏基金的分配使用和后续欧援的争取,恐将受影响。最后,经此折腾,连议会能否及时审议通过明年的财政预算都成问题等。

2 或打乱美西方协调一致

问:为什么欧洲舆论认为他的离开将带来欧洲的不稳定?

答:首先,意大利的地位举足轻重,意大利政坛的走向事关欧洲一体化和对俄乌危机的欧方立场。英国脱欧后的意大利作为欧盟和欧元区的第三大国,也是北约和G7的重要成员,在当今德法轴心乏力,欧盟和欧元区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历史关头,愈发具有举足轻重的政经地位。俄乌冲突持续至今,使欧盟“战略自主”变弱,北约复活,向美靠拢,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欧盟一体化主要专注“发展”的重点,开始偏向“安全”。战争在欧洲进行,无论进展如何,欧盟很难摆脱“输家”的命运,对一体化也是祸福相依。尽管至今为止,欧盟国家和美英一起,反俄挺乌,表现出了一体化启动以来少有的“一致性”,但欧盟内部,各国因各自能源、粮食、原材料等对俄依赖的不同,对俄和与普京关系的亲疏,在挺乌反俄的而具体行动上,差异颇大:既有波罗的海与波、捷克、斯洛伐克等铁杆反俄挺乌的,也有德、法等仍有“自主战略”考量的,还有匈牙利等不参与制裁的,更有芬兰和瑞典从中立转变的。兼具“西欧”和“南欧”身份的意大利,其立场态度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欧盟在俄乌冲突后续进展的立场、态度和做法及力度,也会左右欧盟内部团结,甚或一体化的后续方向。

其次,德拉吉是个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和秉持欧盟主流理念和价值观的联邦主义者。德拉吉无论是作为欧央行行长,喊出“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欧元”,成为欧元的拯救者;还是接手意大利政府,对外让意回归欧洲主流,利用G20推行多边主义,对内坚持结构改革,遵守欧盟规制,尽力控制财赤;更是在俄乌危机中,先与德法领导人喊出让乌克兰入盟,并积极运送武器援乌制俄。他作为联邦主义者,表现让布鲁塞尔和法德均放心。而其经济、社会政策举措也会竭力让意大利不成为压弯欧盟和欧元区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后德拉吉时代意大利政坛变数或令欧盟和美西方担忧莫名。后德拉吉时代,意大利政坛情势扑朔迷离,随着五星运动全面建制化,意大利政坛重归中左、中右阵营对垒局面。而五星运动这样要求不顾财赤而救助民众各企业和反对军援乌克兰的,以及目前来看在民意支持率上占优,“疑欧”且相对不那么挺乌的兄弟党,对欧盟和美西方寻求内部步调一致,持续反俄挺乌来说,肯定难言幸事,恐添更多担忧或烦恼。

3 恐将触及欧洲经济软肋

问:如何看待在通货膨胀严峻的当下,德拉吉的离去对欧洲经济以及欧元区的冲击?

答:首先,德拉吉的辞职,恐触及欧洲经济软肋,令欧洲普遍担忧。不光其治下原先正常的经济运行节奏被打乱,且刚起步的社会经济、改革会夭折,复苏停滞甚或衰退,成为欧元区最为软弱的一环;更为紧迫的是,对不顾财政赤字和重债负担一味要求扩大民生救助的五星运动和疑欧的北方联盟的担忧,将取代外界对德拉吉的笃信,叠加欧央行的加息,均会加剧市场的疑虑和做空,使投资加速逃离,令其举新债更加举步维艰,而其超大规模的债务亦是欧元区不堪承受之重,或引爆新一轮欧元区债务危机。

其次,当下的欧洲经济,可谓是短期的急症和长期的结构性沉疴叠加。一方面,俄乌冲突持续、能源危机、通胀高企、荼毒经济、摧残民生。欧洲对俄严重的能源依赖和摆脱依赖的雄心并不对称。欧洲原天然气进口的40%左右来自俄罗斯。目前尽管欧方竭力开源节流,找寻液态气和新供应商,但恐远水救不了近火;能源、粮食等领涨,前期因疫情导致的供需错配的需求拉动型通胀已叠加大宗商品、工资等成本推进型通胀,据欧统局的数据,欧元区6月调和CPI同比上涨8.6%,自2021年11月以来逐月续创新高,严重影响消费预期和经济增长;尽管目前劳动力市场表现不差,但滞胀阴影若隐若现,挥之不去。欧央行的季度报告显示,对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测被从2.3%下调至1.5%, 坊间普遍预测,欧元区今年稍后有陷入衰退的风险。另一方面,经过疫情和俄乌危机,不仅产业链的冲击和能源依赖等问题凸显,欧洲经济长期来看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公共债务持续扩大,劳动生产率增长停滞,新兴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乏力、福利负担偏重且改革迟缓,从而令经济复苏和增长步履维艰。今年首季,欧元区公共债务平均已达95.6%GDP,其中占比最高的希腊已达189.3%,共有7国公共债务占比超过100%GDP;OECD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欧盟的年均劳动生产率增速为0.8%,低于美国(1.0%)和OECD平均(0.94%),研发投入的GDP占比平均为1.98%,落后于美国(2.83%)及 OECD平均(2.33%);而社保支出占GDP比重(23%)却高于美国(18.6%)和OECD平均值(20.2%)。

再则, 欧盟和欧元区经济的调控面临两难选择。国际地缘政治和经济的大背景,加上疫情和俄乌冲突的荼毒,让包括欧央行在内的欧盟和欧元区决策者进退维谷。一方面,持续逼进的能源危机、屡创新高的通胀和美联储等持续大幅加息缩表,令欧央行自2011年7月以来首次加息,再融资、边际贷款利率分别上调50、75个基点;另一方面,加息可能减弱和打乱本就因俄乌危机而拖累的疫后经济复苏强度和节奏,甚至触发衰退;还会加重成员国公共债务还本付息负担,从而有捅破债务泡沫之虞;也恐扩大各成员国间本就颇大的各种经济差异(前、去年欧元区经济增速最高、最低国家之差分别高达17和10.7个百分点),从而令“一策对各国”的政策更难制定和实施。这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为此央行特别祭出全新的传导保护工具(TPI)来保证货币政策正常传到至各国,控制各国国债利差碎片化,缓解意大利等高负债国家加息后的还债压力和避免再爆欧债危机。

最后,促进欧洲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也不应被忽略。尽管有俄乌冲突冲击和通胀高企等国际背景以及结构性隐患的拖累,但欧洲经济前景也不乏亮点:第一,尽管受俄乌危机影响,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仍较强劲超预期,劳动力市场表现也还不错,欧盟和欧元区就业率同比分别增长2.8%和2.9%,第二,欧债危机中形成的援救机制如欧洲稳定机制、银行业联盟、这次新推的TPI以及抗疫中诞生的“下一代欧盟”援助基金带所展现的共同财政的雏形,加上所谓的反俄挺乌的共识均会有利于其防范和抵御可能的再次欧债危机。第三,俄乌军事冲突如能停止或平缓,乌克兰的重建红利也会有一定拉动作用。(文章来自《新民晚报》,内容有增减)

分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