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奎:立陶宛为何玩火
2021年09月28日  |  来源:国际研究学部  |  阅读量:2834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8月11日就中方召回驻立陶宛大使答记者问表示,一个中国原则的含义不容歪曲。对于嘴上说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际上却公然同台湾当局搞官方往来,甚至为“台独”势力站台的行径,中国人民绝不答应。

她说,必须指出的是,中立建交以来,中方始终尊重立方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从未做过有损立国家利益的事情。立方允许台当局以“台湾”名义设“代表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中方有权也应当做出正当合理的反应。我们再次敦促立方不要误判中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切实履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承诺,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从视中国为“国家安全威胁”,到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再到打“台湾牌”,立陶宛接连搞反华“表演”,打的是什么算盘?立陶宛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有着怎样的历史?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作奎。一、立陶宛在近代史上从东欧大国到成为西方阵营的一员,背后是政治经济因素在发挥作用问:立陶宛在国际社会“出镜率”不高,很多人对其知之甚少。它处于欧洲什么位置,地理位置有何特征?人口、国土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如何?答: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邻白俄罗斯,西面与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和波兰相接壤,处在俄罗斯与欧洲的交接地带。根据立陶宛政府发布的数据,目前立国内人口数量为268.8万,国土面积6.53万平方公里。受制于人口和面积的限制,立陶宛的经济体量比较小,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489.3亿欧元,年增长率-0.9%,在欧盟国家中属于靠后之列。问:立陶宛曾是东欧大国,国土辽阔,但现在来看只是“弹丸之地”。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历史?答:立陶宛在历史上曾称霸欧洲。16世纪中期,立陶宛与波兰联合组建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是当时欧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后来国力衰退,逐步沦为附庸国,遭到吞并。一战时,立陶宛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恢复独立。二战后,立陶宛在苏联支持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恢复独立。2004年3月29日。立陶宛加入北约,同年5月1日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目前立陶宛在政治军事上都属于西方阵营的一员。问: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长曾表示,立陶宛之所以能率先脱离苏联独立,是因为“忠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事实是这样的吗?立陶宛在文化信仰方面有何特征,这对立陶宛的外交立场选择有何影响?答: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既是苏联模式失败的一种体现,也是欧美国家进行价值输出的结果,并不是简单的“忠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首先,苏联模式日益僵化,立陶宛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逐步提高,反而社会矛盾日渐高涨,社会问题频繁出现。其次,冷战后期,欧美势力加紧了对东欧国家的和平演变,通过政治宣传、资金援助甚至隐蔽行动来破坏社会主义阵营,加速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立陶宛处于两大阵营的交接处,受到的冲击最大,因此成为一系列东欧国家宣布社会变革的先导。最后,立陶宛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与俄罗斯的东正教不同,在宗教流派上更加偏向西方。天主教教义的相同是立陶宛偏向西方的一个因素,但我们仍然要看到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发挥的作用。二、立陶宛的“不安全感”既是其国家历史的“后遗症”,也与当下现实地缘政治紧密相关问:有分析认为,立陶宛人在地缘政治上充满“不安全感”。这与其近百年来的历史遭遇是否直接相关?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答:立陶宛的“不安全感”既是其国家历史的“后遗症”,也与当下现实地缘政治紧密相关。从历史的角度看,近代欧洲国际关系史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历史。几百年来,立陶宛先后被多次侵略占领,作为夹在俄罗斯和西欧大国之间的边缘地区,立陶宛一直在两个阵营之间变换角色立场,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也多次变换,历史上国家社会结构的多次剧烈变化成为其“不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现实地缘政治角度看,立陶宛目前仍然处在俄罗斯与西方力量的交锋地带。一方面,欧盟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美国也逐步加强在波罗的海的军事存在;另一方面,俄罗斯也毫不退让,在政治军事上加强了在当地的力量部署,并且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与立陶宛相接壤,对其“不安全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问:立陶宛在反俄上一直行动不断,有何历史和现实原因?答:俄罗斯是立陶宛的最大邻国,但是双方在历史上相处并不融洽。18世纪后期,波兰立陶宛联邦被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大公国三次瓜分,立陶宛随之并入俄罗斯帝国。二战爆发初期,苏联以威胁苏联安全和共同构建反德防线为由,于1940年再次吞并立陶宛。苏德战争爆发后,波罗的海很快沦陷为德统区。1944年苏联发起反攻,收复波罗的海地区,立陶宛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历史上被侵略吞并的记忆仍然是立陶宛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道伤疤,国内的反俄呼声也时常与民族感情联系在一起。从时政角度看,俄罗斯近期的活动也刺激着立陶宛敏感的神经。一是俄罗斯加强了在波罗的海的政治军事力量,俄罗斯近几年多次在波罗的海展开军事演习,对立陶宛刺激不小;二是今年以来,白俄罗斯发生政治内乱,在俄罗斯的支持下,白俄总统卢卡申科坚决打击反对派,通缉逮捕反对派的领袖,立陶宛成为反对派外逃寻求庇护的目的地。因此,在立陶宛眼中,俄罗斯在该地存在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俄罗斯对其国家安全来说仍属一个巨大的威胁。三、立陶宛意在“讨好”美国,将国家安全和主权利益置于危险的地缘博弈中,也从根本上侵蚀了中立友好合作的基础问:立陶宛反华的一系列行为背后是否受到美国主导和影响,美国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答:中国与立陶宛的关系在2019年就开始发生转变。2019年,立陶宛安全部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对立陶宛安全造成威胁。从提出中国威胁国家安全,到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再到宣布设立“台湾”办事处,立陶宛逐步冲到了“反华一线”。这其中,美国因素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立陶宛在安全上对美有依赖,迫于压力倒向美国。鉴于近几年俄罗斯在东欧地区的活动增多,立陶宛对美安全需求有增无减。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较为重视与中东欧的关系,加强在波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军力部署,试图在中东欧地区建立军事力量来对抗俄罗斯的威胁。2020年,美国对立陶宛进行大量的军售,向其出售“黑鹰”直升机、联合轻型战术车等。北约2020年也多次在波罗的海举行军演,强化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对空域监控、空中巡逻和搜救等空中能力的指挥与控制。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称,特朗普时期针对中东欧地区的军售是该地区自冷战结束以来意义最为重大的军火输入。而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对华继续进行战略竞争,拉拢东欧国家站队,通过军事安全杠杆要求东欧国家减少与中国的合作。立陶宛成为“主动就范”的代表之一。立陶宛试图通过台湾问题向拜登政府示好,希望引起美国的重视。拜登上台后,美国外交重点放在了与西欧大国的协调合作上,对中东欧的重视度下降,原有的投资承诺看不到实现的希望。因此,立陶宛将其外交政策与美政府利用台海问题遏制中国的战略重点相对接,企图通过打“台湾牌”提升自身在美战略中的地位,竭力讨好美国,促使美国重视其需求。问:立陶宛对华政策原来相对务实,中立关系曾长期保持稳定发展,但近两年转向激进,反华操作不断。新地缘政治是如何影响中立关系的?答:立陶宛自独立以来,中立双边关系一直维持友好发展态势,务实合作不断得到巩固,其间合作虽偶有波折,但友好合作的大方向保持不变。2020年10月,立陶宛大选,新政党上台,政策出现明显转变。四年的民主选举任期,令新上台的政党有一定的政绩压力,同时,新政府总理和外长等政客本身意识形态思维严重,反对共产主义思想根深蒂固。种种因素结合,政客的短视行为、对短期收益的追求使其政策“转身较快”,主动向中国发起挑战:以获得收益不多为由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批评中国“分而治之”欧盟,在台湾问题上莽撞踩踏中国底线。立陶宛这种意识形态偏执传统不但在中国身上有所体现,在反俄问题上也是如此,在白俄罗斯问题上更是主动上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态势持续紧张,乌克兰危机、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冲突、白俄罗斯动荡等持续不断,加剧了包括立陶宛在内的波罗的海国家的安全焦虑。即使在欧盟内部,欧盟大国同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使得波罗的海国家日益感到紧张,担心大国政治回归,小国沦为牺牲品。美国千方百计破坏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试图抹去中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包括立陶宛在内的部分美国盟友,因安全需求压力,主动站队美国,对华政策出现明显转变。立陶宛也主动将自身定位为“前线”国家,在地缘纷争中抛头露面,为博美国支持甚至好感,不惜以小博大,主动挑衅中俄,将中俄列为安全威胁,甘当美国战略的马前卒,将国家安全和主权利益置于危险的地缘博弈当中,也从根本上在侵蚀中国和立陶宛友好合作的基础。四、打“台湾牌”来干扰中欧关系发展的势力一直存在,但中欧之间互利合作的大方向不会改变问:立陶宛的一系列动作,对中欧合作有何影响?答:在欧盟内部,打“台湾牌”来干扰中欧关系发展的势力一直存在,立陶宛牵头蛮干,要避免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部分国家跟进的情况。如果反华势力进一步借立陶宛牵头之机,联合起来用台湾问题干扰中欧关系发展,恐怕将进一步恶化合作氛围。立陶宛应该充分认识到其行为的风险性,不要玩火,不要做中欧关系的破坏者,否则必然受到中欧关系有识之士的共同谴责。中欧之间互利合作的大方向不会改变,立陶宛也不要试图在台湾问题上打“擦边球”,既想通过炒作台湾问题获得美国的青睐,又想让中国理解其行为。历史已经证明,台湾问题没有商量也没有妥协余地,立陶宛必须收回成命。拉欧盟为其恶行背书很难得逞,欧盟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利益底线在哪里。立方不要误判中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要切实履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承诺,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本文摘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1年8月12日,本文不代表本站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