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开端,一场疫情震荡了全世界。世界卫生组织在1月30日宣布新型冠状肺炎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又于3月12日宣布疫情已成为“全球性大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1月4日16时(北京时间23时),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436068例,达到47 362 304例;死亡病例增加7084例,达到1211 986例。
毋庸置疑,这场疫情是一起全球性事件,除了死亡人数不断刷新历史记录,更突出地表现在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超越预期地蔓延,无论是将COVID-19大流行描述为“黑天鹅”(black swan)或喻为“灰犀牛”( greyrhino)事件,无论各国采取何种控制疫情的策略,除了直接可见的经济损失、社会动荡,疫情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状态及社交模式等,而更多意想不到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出现,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新冠疫情将会对经济全球化以来形成的世界经济格局及其未来的走向产生重大而又难以预估的冲击和影响。当疫情从暂时的地方性困境而逐渐演变为全球难以抑制的长期存在时,疫情对各国经济的重创,连带着全球性贸易急剧萎缩;同时疫情下各国都不同程度上出现医疗物资短时间供应短缺的问题,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促使全球化贸易结构的重新调整。在全球性疫情对国际贸易冲击和中美贸易摩擦双重夹持下,202o0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新要求,适时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重解决一直以来中国以出口为主导的结构性难题,鼓励产业链生态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做出相当大的变革。
上述所及,都是从年初疫情爆发开始,经历了“疫浪”带来的各种危机和挑战,以外贸为立市之本的义乌所要回应的问题。在这里我们要报告的就是以小商品市场联系全球的义乌面对着怎样的困难,常态的外贸如何因人员往来的中断、国际物流受挫以及各地市场需求变化而出现市场的各种前所未有的波动,这些难以预期的波动会对义乌带来那些危与机呢?在全球化贸易结构重新调整的压力下,以外贸立市的义乌能否在“双循环”中做出相应调整,在坚守外贸基石(双循环中的国际一环)同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大循环中的重要一环,扮演小商品与国内各层级市场的枢纽功能?尽管到目前为止,尚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在义乌这个国际贸易枢纽之地,有太多的问题与调整、危难与机会相互纠结的各种经历,而义乌市场集合的中外商人、政府各部门、相关服务业等都是市场起伏波动过程的行动者,本报告难以穷尽其中的变与不变。我们调研团队从2月份开始一直与义乌中外商人(有的仍然滞留海外)、政府官员、服贸从业者等有着线上线下的访谈和调研,也数次亲自到义乌的市场、工厂等实地调研,同时对涉及义乌的相关问题做了政策和文献方面的梳理,希望在此呈现的一些观察和信息对于理解疫情期间中国内外贸的状况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由于篇幅的关系,有关义乌调整参与“双循环”以及疫情期间中欧班列发挥的作用,在此以附录的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