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国进口”
“中国进口”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起,中国就已陆续沿着海陆丝绸之路与亚、非、欧许多国家开展贸易。我们今天所熟悉许多珍禽异兽(如汗血宝马)、香药珠宝、货币、音乐、舞蹈、饮食、服饰都经由往返于丝绸之路的各国商旅带到中国。据苏丹学者加法尔·卡拉尔·阿赫默德考证,唐代中国从阿拉伯地区进口的主要商品包括乳香、圆木、千鱼、树胶、阿拉伯树胶、没药、咖啡、象牙、龟甲、犀牛角、樟脑、龙诞香、香水、药材、蔗糖、棉花、珠宝、珍珠、琥珀、地毯、黄金、白银。《太平广记》曾记载了大量西亚胡商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的轶事,大部分与珠宝贸易有关,价值有时高达数千万贯。到了宋代,由于陆上丝路长期受到阻隔,这个时期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海舶实现。据《宋史·食货志》所载,“(开宝)四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闍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货物,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琲、镔铁、鼊皮、玳瑁、瑪瑙、车渠、水精、蕃布、乌樠、苏木等物。”以上所列诸国与货物,大体就是宋代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可以说,在漫长的丝绸之路发展史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中国的出口以丝绸、瓷器等生产性手工业品为主,而进口则以香药、犀象、珍宝等资源性奢侈品为大宗。两者之间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由于利润丰厚,互相之间缺乏竞争,因而十分稳定。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中国的丝绸、瓷器,还是国外的香料、珠宝、犀象,主要消费对象仍是各自的社会上层。尽管海外贸易一度对南宋的国家财政具有较大影响,但进口对于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民生的影响相当有限。
全球化时代“中国进口”的国际效应
今天,全球化时代进口贸易的规模、范围、影响都已远非古代丝绸之路时期相比,而中国则是近20年来最大的增量和亮点。据统计,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2017年,我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口额累计分别达20万亿美元、3.7万亿美元,为各国创造了大量贸易机会、投资机会和就业岗位。金融危机爆发十年来,中国在全球进口贸易中的份额从6.2%上升到了10.2%,进口贸易额增加了约7900亿美元(其中货物进口额增加7093亿美元),占全球进口贸易增量的31%。“中国市场”的快速崛起和“中国进口”的持续增长,正在给世界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正面的溢出效应。
中国已经和即将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第一大买家。仅在亚太地区,2017年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