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栋:新形势下,中印需重新定位双边关系
2020年06月23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3378

中印在加勒万河谷发生冲突并导致人员伤亡,一些西方媒体和评论人员闻风而动,称中国此举将把印度推入美国的怀抱。这种说法,既夸大了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的性质,也低估了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大国的战略稳定性。 

加勒万河谷冲突是一次必然之中的偶然性事件。冲突发生的必然性在于:两国边境长期紧张,情绪难以控制,形势突发性恶化是正常现象。偶然性是指:双方都没有给对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观故意。人员伤亡主要是由客观因素所致。对峙现场的高海拔、低气温以及险恶的地形地势,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在那个地方,感冒和脑部轻伤等“小毛病”,都有可能导致死亡。因此,这次冲突虽然是两国加强边境控制的一个主观结果,但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却非双方本意。 

中印两国在边界和领土争端方面的管控措施,看起来问题不少,但其实是非常有效的。两国已经成功地把问题降级,从一个领土争端问题降级成对实控线的认知和管控问题。与此相比,中印两国在海洋战略和南亚政策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才是影响两国间关系长远走向更重要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讲,边境冲突很难改变中印两国任何一方的战略判断。看中印战略关系有时要超越边境争端,超越双边和地区范畴,用更国际性和世界性的眼光。 

从历史上看,中国和印度的对外战略稳定性是非常高的。1962年中印冲突发生以后,印度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中印关系,也没有改变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只是把对华关系冷淡了下来。印度对外战略的根本调整,是在中美关系改善和冷战结束以后才发生的。印度对华战略的调整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传统国际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中国和印度同时崛起的结果。所以,认为边境冲突会把印度推向第三方的说法,仅仅把印度视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棋子,低估了印度这个崛起中的世界大国。 

中印两国确实需要在新形势下,重新定位双边关系。当前中印之间的关系框架,从微观到宏观,基本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时确定的。在那个时候,中国和印度还比较弱,国际行为能力和控制边境地区的能力都非常有限。当时,两国在边境地区的巡逻能力都非常低,相遇的机会比较罕见。两国的巡逻队,经常是通过地貌改变或在某块石头上留下的字迹,才知道对方的巡逻队曾经到过。但是现在,两国都建立了全方位、全时段的监控体系,巡逻能力也大大增强。以前偶发的相遇和对峙,现在成为常态化现象。当前的中印边境管控机制,已经不再能满足新形势下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的需要。 

在宏观和战略层面,中印两国也需要解决一些新问题。中国向索马里海域派出护航舰队以后,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各种存在逐渐常态化。这可以说是郑和下西洋以后600年来中国海洋战略的最大变化。印度也一样,通过东向战略和各种双边、多边军事合作,也把自己的海上活动范围扩大到南海、东海甚至是太平洋东部海域。中印两国史无前例地同时崛起,同时追求海洋大国地位,为双边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两国的战略视角同时从陆向海转型的情况下,喜马拉雅山已经不再构成两国之间交往障碍,也不再是两国间的有效战略缓冲。中印看待对方的战略视角,也要超越喜马拉雅山,更具有独立性、战略性和前瞻性。

(作者是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国际安全研究所所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