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友:当前国际格局演变基本逻辑及中美作用
2019年02月18日  |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01期  |  阅读量:10544

国际格局的演变,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而特定格局的形成,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纵观历史,国际格局演变是一些基本逻辑在背后发挥重大作用的结果。在偶然和必然之间,这些逻辑隐藏其中,各自发展演化,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叠合形成某种趋势,共同促成国际格局的演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识别当前国际格局演变的基本逻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在分别分析安全逻辑、经济逻辑和大国竞合逻辑三大基本逻辑基础上,研判当前国际格局演变的大致情况。

战争或和平的安全逻辑

国家的生存或者死亡始终是国际格局的核心命题。自从有国际体系以来,安全逻辑就贯穿于始终,并成为核心逻辑。探究国际格局演变必须要回答格局的安全性问题。在不同时代,安全逻辑有不同的呈现,也有不同的发展逻辑。有些时代,战争是时代的主要逻辑,各国纷争不止;有些时代,安全又成为主线,世界享受较长时间的和平;还有些时代,战争与和平交织并进,难言谁占据了主导地位。

就当前的国际安全格局而言,和平仍然是主流。所谓格局性的和平,不是指世界上没有任何形式的战争或者因为战争而死亡的军人或者平民,而是指大国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对抗性军事冲突并由此引发较多数量的人员死伤。孤立地看,当前个别国家、局部区域存在着战争这一事实,战争不仅存在于国家间,而且发生于一国内部。国内战争越来越成为当前战争的主要形式。但从全球范围内看,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特别是直接对抗的战争形态出现得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战争为标记,过去一百年以来的全球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战、二战、冷战和后冷战时代。一战和二战将近30年,处于战争和和平之间的冷战有40余年,后冷战时代截至目前也几近30年。如果把冷战看成是总体安全的格局,那么40余年的冷战加冷战结束以来30年的和平,已共同构成了70多年的世界和平。这70多年的“长和平”可以从战争频率的大幅度降低、战争规模的醒目下降和战争伤亡的快速减少等几方面来共同衡量。

促成这70余年总体和平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会不会继续存在,确保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和平?这是理解当前国际格局中安全逻辑的根本。总体上,理解当前的世界和平大致上有两种视角:现实主义视角和自由主义视角。

现实主义视角主张,当前国际总体安全并不是人心变善或者人性向好使然,人心和人性既不可以测量,也无法证明确实变好,而是结构性因素发挥关键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结构性因素是二战以来大国陆续掌握了核武器。核武器之所以出现,本来是个别大国试图用其来赢得战争,但随着各大国均掌握核武器,出现了“核恐怖平衡”效应,核武器反而成为了“终结”战争的武器。众所周知,与常规武器相比,核武器破坏性极大,一旦发生核战争,将动辄死伤数百万人。核战争的巨大破坏性成为事实上的战争门槛,有核武器的大国反而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形成攻防双方的总体平衡。不管是主动和平,还是被迫和平,大国之间基于核恐怖平衡的和平行为是带来全球总体安全的关键因素。

与现实主义视角不同,自由主义视角则主要从国际机制的角度理解世界总体和平的原因。二战结束后不久,全球创设了大量用以促进国家交往、扩大国际交流的国际机制。在政治和安全领域,有联合国组织。在贸易和金融领域,有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布雷顿森林体系机制。国际安全机制的作用是提供了国家之间解决纷争的平台,并且寻求国际安全合作的集体行动。自由主义者还主张,现实主义的“核武器和平论”其实也间接证明了机制和平论。因为各个有核国家及其他国家订立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此机制为基石的国际防扩散体系才是二战后国际安全秩序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有效维护了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国际经济机制同样具有安全效应。无论是世界贸易还是金融机制,客观上为全球经济相互依赖创造了制度环境,深化了国家间的经贸往来,扩大了信息交流空间,增加了基于共同利益而要求的和平环境。

本文不会分析何种理论更具有解释力,而是想探讨这两种视角的核心逻辑在未来一段时间是否会继续有效。如果无论现实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的和平解释未来继续存在,那就意味着这两种逻辑将会继续发挥作用,从而确保国际安全格局的总体和平。现实主义核武器安全论的理论基石是“核恐怖平衡”,那么关键在于核恐怖平衡是否会失衡。从军事技术发展的角度,虽然有个别大国一直想打造富有成效的本国导弹防御系统,对其他行为体运载核武器的来袭导弹进行成功拦截,从而避免本国遭受外国核武器的攻击,但是整体而言,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是完全可靠的。即便进行了多次武器试验的美国,迄今也无法真正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作为“矛”的核武器攻击技术还是要超过作为“盾”的导弹防御系统的防御技术。从技术发展的现实出发,没有哪一个大国敢于冒本国遭受核攻击的危险与其他有核国家发生战争。这就意味着核武器恐怖平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还将继续存在。

自由主义机制和平论的关键是各重要国际机制是否能继续发挥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前国际机制正在经历其建立以来颇为脆弱的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原有的国际机制确实不能反映各方的诉求。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对国际机制不能扩大其影响力表达了不满,主导者美国等西方国家则认为国际机制损害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因此要求对其进行重大改革,甚至不惜以退出机制相威胁。不过,各国都希望通过改革促使国际机制变得更为适应形势的发展,而不是以抽身而出或者推倒重来的方式摧毁二战后建立的国际机制。国际机制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仍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成为确保和平的支撑性因素。

由此可见,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逻辑下,二战后总体和平的国际安全格局不仅在当前存在,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将得以延续。

前进或后退的全球化逻辑

经济逻辑在国际格局中同样扮演着重要作用。安全逻辑关乎战争与和平,经济逻辑指向繁荣与衰退。在当前的经济格局中,最为重要的经济逻辑不确定性是全球化的进退问题。全球化的进退是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变量。如果全球化稳中有进,世界经济增长能够更好实现,全球财富总体增加,也更容易促进国际安全。如果全球化稳中有退,甚至有大幅倒退,那么国家更容易回到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经济不仅容易出现萧条,而且战争风险也可能加大。

全球化是进是退,有很多评价标准。总体上,传统的两大衡量标准必须要加以考虑。一是货物的全球化,即国际贸易增长情况。工业革命以来,国际贸易增速高于全球GDP增速是常态,这也代表了全球化的高歌凯进。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贸易增速有所下降,特别是2012~2016年全球贸易更是连续五年低于全球GDP增速。国际贸易增速乏力,成为全球化后退的重要论据。二是货币的全球化,最为核心的是国际直接投资情况。2016年和2017年全球直接投资呈下降趋势。2016年相比2015年小幅度回落,全年同比下降了2%,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降至约1.75万亿美元。201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同比更是剧降23%,为1.43万亿美元。2018年上半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货物全球化和货币全球化是用于衡量全球化的传统指标,从这两大指标看,必须承认全球化近几年确实处于萎缩进程当中。

但是,同样必须看到,全球化发展到现在,不能仅仅用上述两大传统指标衡量,新的指标也必须加以重视,特别是人的全球化和数据的全球化。首先,人的全球化最直接的含义是人的跨境流动。在这方面,国际游客数量不失为一个关键指标。按照联合国国际旅游组织的统计,人的跨境流动一直呈稳定增长之势。2015年、2016和2017年,全球跨境游客数量分别为11.86亿、12.35亿和13.22亿人次,同比增长4.5%、4%和7%,要高于全球GDP增速。因此如果以人的跨境流动为指标,全球化还是在持续深入进行。

1 2 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