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虹:近代上海城市空间为何越扩越大
2019年05月21日  |  来源:文汇报 2019年05月21日  |  阅读量:7966

1938年的外滩

与中国其他主要都市的年龄动辄上千年相比,上海的历史可谓十分短暂,即使从上海1292年建县算起,至今也不过700多年的历史。如果只考虑近代上海城市的崛起,它只有100余年的都市发展史。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使得上海在1843年开埠以后迅速成长,并在100余年间一直保持着中国第一大都市的地位?如若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仍然需要回到上海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区位条件:从青龙镇到上海港

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在两宋时代完成了从北方的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转移,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暨太湖流域凭借其优越的水热条件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区域。位于长三角东部的华亭/松江也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步发展成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

今人按照《青龙赋》绘制的青龙镇(局部)

唐宋时期今属上海直辖市的绝大部分地区虽已成陆,但除西部地势稍高外,东部大都为港汊纵横的滨海低地。从太湖渲泄而出的水流汇集成“深广可敌千浦”的吴淞江,东流入海,成为苏州地区主要的对外贸易交通线。这一时段吴淞江的入海口位于当日华亭县(今属上海西部青浦区)境内。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吴淞江南岸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商港——青龙港。成书于南宋的绍熙《云间志》曰:“青龙镇去(华亭)县五十里,居松江之阴,海商辐辏之所。”青龙港的存在带动了华亭县城的兴盛繁华,宋人描述它据江瞰海,富室大家、蕃商舶贾交错于水陆之道,堪为东南第一大县。因为对外贸易发达,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华亭县设市舶务,专门职掌来港外商船舶,征收商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事务。宋室南渡后,江南成为其命脉所系,华亭县及其外港青龙镇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因此不断上升。据《宋会要辑稿》,先在建炎四年(1130年),原置于华亭的市舶务被迁至青龙镇;到绍兴三年(1133年),又将原设于杭州的两浙市舶司搬到华亭县。正是基于这样的史实,学术界现在已普遍认为,上海城市的发展应该是从青龙镇—华亭县开始算起。这样看来,上海城市发展也有近千年的历史。 

大约在南宋中叶以后,青龙镇在东南海上贸易中的地位逐渐为吴淞江下游同属华亭县的上海镇所取代,原设在青龙镇的秀州市舶务在庆元元年(1195年)被裁撤后[据《宋会要揖稿》卷187《职官四四》所载,乾道二年(1166年)六月撤销了设在华亭县的两浙市舶司,华亭县与青龙镇的市舶务合二为一。随后,其市舶中心移到了明州],再于咸淳三年(1267年)改设在东部更下游的上海镇。而之所以会发生由青龙镇到上海镇的空间转移,是因为吴淞江下游水系的变迁。 

两宋时期由于气候变暖,导致东部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到吴淞江水流下泄不畅,淤积十分严重,下游河道两岸的“田畴时被浸没”。明永乐二年(1404年),为消弭水患,尚书夏元吉主持了对吴淞江水系的改造工程,将吴淞江支流黄浦江改为直流入海,成为太湖地区的主要泄水道,而吴淞江则变身为黄浦江的支流。在江浦关系转换中,上海镇因正位于吴淞江与黄浦江交汇处,进一步巩固了它作为太湖下游最重要贸易港口的地位。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