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壮志访谈:21世纪以来中国的中亚研究:进展与不足
2019年05月29日  |  来源: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  阅读量:10642

赵常庆研究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室的首任主任,一直研究中亚问题,如今已经79岁高龄了,还在每天笔耕不辍。继1999年推出《中亚五国概论》后,赵常庆研究员在2004年主编了《十年巨变·中亚和外高加索卷》一书,这是中亚研究室的团队研究成果,该书利用丰富的一手资料,对中亚五国和外高加索三国独立之后十年的变化进行总结和评析,对独立后各国多年来的体制改革的成就与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可以说,该书是《中亚五国概论》的续篇,不仅加入了南高加索三国的内容,在理论上也进一步加强。2014年,赵常庆研究员又出版了《东方文化集成:中亚五国新论》一书,该书集中体现了赵常庆研究员对中亚国家自独立到2014年间发展的一些新思考,包括中亚国家的政治局势和政治体制、中亚国家的经济体制与经济改革、中亚国家的社会变化与社会政策、中亚国家的安全形势与存在问题、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等问题,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我本人博士生阶段师从赵常庆研究员,多年来一直关注中亚国家社会政治变迁、地区国际关系与上海合作组织,主要研究中亚国家对外关系、地区的政治和安全局势、“color revolutions”影响,中国与中亚战略合作与上合组织的定位、作用等问题。我在主编的《独联体国家“color revolutions”研究》一书中重点分析了苏联解体后不同独联体国家(包括中亚国家)政治进程的基本走势,以及西方国家对独联体政策的变化与“color revolutions”的关系;在《中亚安全形势及上合组织的重要作用》一文中分析了在中亚新的安全形势下,上合组织对于维护中亚稳定的积极作用;在《“一带一盟”对接与中国中亚经贸合作》一文中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如何在中亚国家对接,以及上合组织应该如何发挥机制作用等问题。

吴宏伟研究员曾任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主任,通晓哈萨克语,对中亚的历史文化、地区合作和人口问题比较关注。他曾指导学生研究中亚地区的部族问题,包括主体民族下面的各种分支,民族问题对独立之后中亚各国政治稳定的影响非常大,应该说,这个研究方向是很有意义的。张宁研究员是现在的俄欧亚所中亚研究室主任,他擅长研究中亚的经济合作与安全问题。苏畅研究员曾在塔什干大学长时间学习进修,主要研究中亚与伊斯兰教相关的极端势力问题。包毅副研究员曾在哈萨克学习和进修,主要研究中亚的政治转型问题。赵会荣研究员曾在乌兹别克斯坦进修,对国别和地区问题有高质量的成果。还有杨进副研究员、肖斌副研究员也有各自的研究专长。总的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室的团队很强,个人成果和集体成果都很多,研究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中亚问题,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许涛研究员曾任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一等秘书,对中亚地区非常了解,《中亚地缘政治沿革:历史、现状与未来》是他对中亚问题长期跟踪的研究成果,该书从中亚地缘政治沿革的角度解读这一地区面临的区域一体化、非传统安全等复杂问题。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所所长丁晓星研究员长期从事中亚地区形势、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上合组织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问题研究,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与可行性分析:兼谈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全面合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示范区”》等文章中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展合作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曾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的季志业教授长期关注俄罗斯问题,同时也会涉及中亚地区和上合组织,曾与许涛合作主编《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与新机制》,追诉“上海五国”到“上海六国”的发展过程,评价上合组织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分析它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徐晓天研究员在调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安全研究所之前也曾经研究中亚问题,曾撰写《乌兹别克斯坦民族宗教概况》《土库曼斯坦民族宗教概况》等文章,介绍中亚国家的民族宗教情况。

外交部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没有专门研究中亚问题的学者,但在研究俄罗斯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中亚问题,比如,陈玉荣研究员曾担任欧亚所所长和上合组织国家研究中心的秘书长,长期跟踪中亚地区和上合组织,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报告2009/2010》,撰写《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的地位与作用》《中国与中亚地区经济合作》等论文。邓浩研究员、李自国副研究员、韩璐副研究员和赵臻副研究员也都针对中亚问题发表过文章。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还会举办关于上合组织的研讨会,出版与之相关的论文集或者蓝皮书,比如《上海合作组织:回眸与前瞻(2001—2018)》蓝皮书等。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刘华芹研究员长期研究中亚的经济问题,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关系、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等,她的作品包括《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中亚国家经济》《深化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等。中国人民大学的许勤华教授对中亚的能源合作有一定的研究。

一部分学者是在研究其他问题的同时涉及中亚问题。曾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的赵华胜教授,对中亚五国外交及中国对中亚政策进行过系统研究和总结。他有很多研究成果,并且不限于中文,还有俄文和英文的成果,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他在《中国的中亚外交》一书中梳理了中国中亚政策的历史演变、中国在中亚的基本利益、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中国中亚政治的制定、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等问题,力图展现中国与中亚关系的全貌。2005年,赵华胜出版了俄文专著《中国、中亚与上海合作组织),于2007和2008年先后出版了合著成果《华盛顿、莫斯科和北京对中亚的态度》和同名俄文专著。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潘光教授在研究上合组织和反恐问题的时候会涉及中亚问题,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了丝路战略研究所,聚焦中东、东南亚、中亚、美欧(含拉美)四大板块的内容,关于中亚地区的研究成果陆续发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一些高校也有学者关注俄罗斯和中亚问题,比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李新教授、复旦大学的冯玉军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杨成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王海燕副教授等,各有所长,有的关注大国关系、有的关注地区发展,有的侧重研究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前所长杨恕教授在担任兰州大学副校长期间,对中亚研究给予很大关注,他本人有很多关于中亚问题的著作和论文,比如《转型的中亚和中国》一书在总结和论述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对中亚与中国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系统评析;《聚焦中亚:中亚国家的转型及其国际环境》关注中亚五国的社会转型,以及中亚地区比较突出的“color revolutions”、恐怖主义、毒品等问题,并对国际环境、大国关系与多边机制在中亚五国的转型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杨恕老师培养了不少学生,他们对于中亚的安全、经济等问题均有研究,涉猎面广。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汪金国教授、曾向红教授、朱永彪教授等都可以称为中亚问题专家,而且比较年轻,对于恢复兰州大学中亚研究的传统优势有很大帮助。曾向红作为后起之秀,英语水平很高,与西方交流多,对西方的观点非常熟悉,具有很强的学术潜力,作品有《遏制、整合与塑造:美国中亚政策的战略目标》《美国对中亚事务的介入及中亚国家的应对》等。可以说,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兰州的中亚研究成果数量是最多的。

除北京、上海和兰州之外,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潘志平研究员多年来专注中亚研究和历史民族研究,学术成品颇丰,包括《中亚的地缘政治文化》《“color revolutions”袭击下的中亚》《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研究》等。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所的石岚研究员也有一些关于中亚的学术成果,如《中亚费尔干纳:伊斯兰与现代民族国家》《color revolutions袭击下的中亚》等。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李琪教授的著作《中亚维吾尔人》是一本影响很大的书,它对中亚维吾尔人的历史和现状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丰富和充实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史的研究。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中亚所成为实体,受到学校的重视,发展后劲比较足。

1 2 3 4 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