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壮志访谈:21世纪以来中国的中亚研究:进展与不足
2019年05月29日  |  来源: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  阅读量:7243

中国的中亚研究取得的进展

王:请您总结一下中国的中亚研究发展历程。

孙:自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中国的中亚研究发生了很多变化。影响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关系的快速发展。中国与这些国家建交之后,双边关系提升很快,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中国学界对中亚的研究亟需加强。总的来看,中国的中亚研究存在几个重要的节点,即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学界对中亚问题的关注度达到较高水平。

第一,中亚国家独立后十周年(2001年)。1991—2001年间,中国学界对中亚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并在2001年到达到较高程度。这一时期国内学界研究中亚的成果比较多,培养了一批以中亚问题为研究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以中亚问题为主题的学位论文数量也开始增加。这与中亚地区的国际形势、中亚地区的自身发展、中国与中亚关系密切相关。

从国际方面看,受到中亚地区活跃的“三股势力”,“9·11”事件及“9·11”事件后美国在中亚地区驻军等多重因素影响,中亚地区的力量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前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在中亚地区的博弈达到新的高度,这激发了我国学者对中亚的研究热情。另一个重要事件是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的成立,从1996年开始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用五年的时间解决完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的军事互信、边界裁军等问题后,逐渐建立起一个多边合作平台,2001年,上合组织正式成立,成为政府间区域性国际组织。由于中亚是上合组织多边合作进程中的一个核心区域,这使得一批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开始关注上合组织,进而关注中亚问题。

从中亚自身发展情况来看,2001年,中亚地区的整个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外交工作都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政治局势稳定。中亚五国在独立之初,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模仿西方国家,确立了形式上的三权分立,但在政治上很不稳定,随后这些国家逐渐转变为威权主义的政体,强化总统权力,政局逐渐平稳。在经济方面,由于受俄罗斯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中亚国家的经济非常困难,直到90年代后半期才开始走向正常。所以,到2001年左右,经历了十年发展,中亚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该时期研究中亚问题的学者获得了很多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的机会,在西方和俄罗斯也有很多研究中亚的成果相继出现,国际交流趋于活跃。

从中国与中亚的关系来看,2001前后,中国在中亚地区开始有实质性投入。1992年,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跨境铁路联运开通后,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在哈萨克斯坦竞标成功,与哈萨克斯坦政府控股的国家油气公司建立了合资的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标志着中国石油企业开始进入这一地区。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的逐步提升,中亚地区对中国的战略性意义日益凸显。

2001年后,几乎每五年中亚就会出现重大事件,中国对中亚问题的重视程度随之也会提升,科研工作围绕相应事件展开。

第二,吉尔吉斯斯坦第一次color revolutions(2005年)。2003年和2004年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分别发生了color revolutions,有学者认为,爆发如同多米诺现象,2005年会来到中亚地区。果然,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政权更迭。吉尔吉斯斯坦的所谓color revolutions有自己的特点,它是通过暴力方式实现的,直接导致了该国政治局势的混乱并且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走出危机。2005年,中亚地区亲西方的所谓“民主派”活动非常活跃,color revolutions对中亚的稳定造成很大挑战,俄罗斯、中国都把它看作是重大的安全威胁。有学者认为,color revolutions是由西方国家策动的、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政治运动;也有人把它看作是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在这些地区背后角力的结果。在此背景下,一部分从宏观层面研究国际问题和意识形态的学者开始关注中亚地区,扩展了研究视角。

第三,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前后)。更关注地区合作和双边关系,上合组织成立十年,被看作是安全合作平台,经济合作进展缓慢,需要加强研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与西方国家有密切金融联系的中亚各国均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2009年,中亚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因此,这些国家开始想办法摆脱危机,中国为此给它们很大帮助。在反危机过程中,中国和中亚各国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而美国和欧洲国家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对中亚的投资和援助大量减少,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提升,开始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投资和贸易伙伴之一。

2010年前后,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达到较高水平,战略伙伴关系逐步建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都签署了长期友好合作条约。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进一步密切和稳定,在双边合作和地区合作中取得很多成果,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2010年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迅速变化,随着美国宣布从阿富汗撤军,西方在中亚地区出现退出的趋势,中国和俄罗斯成为中亚地区影响力较大的国家,两国学界对中亚地区的学术兴趣反而有所下降,因为在大的世界格局中,中亚的角色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目前,学界对中亚问题的关注度不如21世纪前10年那么高,研究队伍开始萎缩,研究成果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第一批研究中亚问题的资深专家,在这个阶段陆续退休,后备的年轻科研力量不足。在2001—2010年间,中亚研究比较繁荣的时期,很多学者都不是专门从事中亚研究,而是在研究中美关系、大国政治等问题的时候涉及中亚地区,2010年后,这些学者对中亚的关注慢慢减少。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对中亚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很多研究“一带一路”的学者开始关注中亚地区,因为中亚在“一带一路”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哈萨克斯坦还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一带一路”向西陆路交通第一站就是中亚,因此,中国外交部把中亚看作“一带一路”的先行区、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早期研究成果中,就有关于中亚问题的学术成果出现,现在,有更多学者从中亚与“一带一路”的关系这个角度开展研究,还有一部分研究中亚问题的学者开始研究“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以往国别研究不同,研究“一带一路”的中亚问题专家偏向于从比较宏观的理论视角,或者从国际经贸关系层面探讨相关问题。

王:21世纪以来,中国的中亚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有哪些代表性的机构、学者和学术成果?

孙:从2001年到现在,国内学界对中亚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逐步得到国际认可,国际影响力有所提高。西方学者在研究中亚问题的时候开始参考中国学者对中亚的研究,他们也经常来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学术交流。随着关于中亚的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多,国内舆论和新闻媒体对中亚地区的关注也增加了。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当前中亚研究的规模变大了,研究机构的重视程度提高了。

下面我结合各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个人专长、主要研究方向及其代表作来进行梳理和介绍。

目前,国内中亚研究比较全面、权威的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欧亚所的中亚研究室,这里一直有稳定的科研队伍,最少的时候有五位研究者,最多的时候有10多人,可以保证中亚的每个国家都有专人跟踪。中亚研究室每年都发表大量科研成果,出版了很多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并定期发布《中亚国家发展报告》《俄罗斯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等系列报告,逐步确立了在国内相关问题研究领域的一流地位,与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逐年增多,国际知名度稳步提升。中亚研究室主要关注中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安全问题、能源问题、中亚的区域合作问题、上合组织的发展与定位、中亚地区大国关系及国别问题,等等。除中亚五国以外,中亚研究室还关注南高加索三国(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这三个国家不管是在文化方面,还是语言方面都与中亚有密切联系,尤其是阿塞拜疆,因此,西方很多研究机构也将中亚和高加索地区放在一起研究,比如,美国中亚高加索研究所从一开始就把中亚和高加索作为一个区域来研究,“9·11”事件后,更是把南亚也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1 2 3 4 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