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凯:率先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年03月26日  |  来源:复旦新闻文化网  |  阅读量:3059

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如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再次发挥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聚焦关键领域,集合精锐力量,尽早取得重大突破,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还要主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提高城市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大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民营经济环境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新经济新动能对上海市工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总产值10659.91亿元,比上年增长3.8%,增速高出该市工业2.4个百分点,占该市工业的30.6%。六个重点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87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增速与本市工业持平。

分行业看,上海六个重点行业呈现“四升二降”的格局。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得益于各项政策利好,生产形势良好,增长9.8%,增速居六个重点行业之首。汽车制造业积极克服下半年国内乘用车市场销售放缓和库存增加等不利影响,增长0.8%。此外,电站设备、3D打印设备、智能电视等新兴工业产品生产均增长10%以上。

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上海优化和改善产业结构至关重要,上海要深入调研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竞争力、行业需求、供给、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特点,剖析目前在产业政策、产业链布局、营商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出台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进一步从制度上探索解决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脱节而造成的“两张皮”的问题,着力培养一批独角兽企业,促进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大力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

优化民营经济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近期各级政府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释放了强有力的信号。对此,上海第一时间出台了“发展民营经济27条”,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首先,通过充分的企业调研工作,会同上海市各级企业服务部门、交易所实地走访和座谈,深入了解民营企业的诉求;

其次,优化上海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扩大金融市场准入,鼓励多渠道融资方式,加快督导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的改革,将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

再次,营造上海良好的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破除民营企业发展障碍,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

最后,加快落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减少上海本地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民营企业家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力度。

优化配置科创资源,集聚全球人才资源

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强化科技创新功能。科技创新功能是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引领“五个中心”和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明确指出,上海要在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上取得新突破。这就要求上海抓住科技创新这一重要动力源,找出科技创新的“引爆点”。

其一,上海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创新生态。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具有较强的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和一批重大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并在创新成果转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上海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攻坚、深化制度创新,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其二,从上海创新资源配置的现状出发,转变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从协同创新初创阶段的创新资源向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过渡。上海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以政府配置为主配置创新资源,在这个阶段,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要通过互惠互利的博弈过程;成长阶段政府由主导者变为参与者,逐渐退出市场活动,变为一个支持者、协调者,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成为创新和创新资源的博弈主体;成熟阶段会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创新产业集群, 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区域内创新资源相互开放、共享、合作的制度和机制日臻成熟,市场成为创新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政府成为创新和创新资源配置的促进者和监督者。

集聚全球人才,打造上海人才枢纽。无论是科技突破还是研发创新都需要相匹配的人才资本,需要在区域内优化配置人才资源。上海具有经济、要素、区位、产业、创新等多方面显著的中心优势,是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辐射源,同时作为“全球城市人才枢纽”,上海也是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主要人才集聚地。

第一,上海要引领长三角人才一体化规划,精准科学地预测和配置人才资源。目前长三角地区在人才需求预测和配置方面缺乏科学和精准的统一规划,这是由于各地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产业链条和企业集群处于复杂而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在信息平台建设落后的情况下,难以精准预测与之配套的人才需求并形成相应的配置规划。

上海要同长三角其他城市政府部门开展积极沟通协调,主动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和差异化规划,在充分调研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本区域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人才政策,精准打造有差异性的城市人才特色。

第二,推动打造长三角区域统一、有序的一体化人才市场。对我国现行人才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梳理,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趋势,梳理出目前不合时宜的用人法规与制度并予以修改或废除,消除在人才市场化配置过程中的法律上的后顾之忧,为人才在长三角地区自由流动提供基本保障。同时,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弥补政府和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的缺陷,推动在区域范围内科学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在规范人才中介市场不规范、不合法现象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人才中介在市场中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成立长三角人才管理办公室,完善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监督体系。在“长三角一体化办公室”下设“长三角人才管理办公室”,负责长三角地区人才统一监管。建立市场监督体系,加大对人才市场运作情况的监督力度,严禁各种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保障人才的基本权益。在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督过程中,开展多渠道、多样化的监督方式,从而提高市场监督的效率。建立人才供需方对人才配置状况信息反馈渠道,建立进行社会监督体系,给人才市场监督的同时,也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有效阻止腐败的发生,实现政府、行业、社会三方共同监督。

提升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引领作用,打响上海“四大品牌”

立足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战略,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上海的使命要求其对外能够配置全球资源、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对内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引领地位。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应更好地发挥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在长三角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更好地发挥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在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的同时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首先,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要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整体布局优化的原则主动地科学规划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格局。发挥总部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策源地的优势,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充分发挥集聚和辐射效应,在长三角各省市合理延伸和布局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发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更好地为长三角各省市提供产业发展指导、服务与支撑,进而创造更多数量和密度的产业价值和服务价值。

其次,要进一步巩固上海的城市核心功能,特别是在“五个中心”建设中更加注重优环境、促联动、强功能、补短板,在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贸易、国际航运港口能级等领域实现突破,着力塑造上海高端国际化城市形象,把上海打造成国际著名的金融、消费、居住中心城市。

打响上海“四个品牌”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打响“四大品牌”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

上海要通过打响“四个品牌”,塑造卓越的全球城市文化,增加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提升上海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有力地支撑和反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057的阶段性成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