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帆: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不是简单的给钱
2019年03月20日  |  来源:复旦新闻文化网  |  阅读量:2863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引发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确面临发展困难,民营企业在经历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开始进入新的“十字路口”。值此关键时刻,民营企业如何为自己挣得一片新天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经济增长奇迹中 民营企业是重要的推动者

1978年以来,我国启动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这一转型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微观经济主体重塑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前者是指企业类型打破了“一大二公三纯”的单一格局,逐步转向生产资料和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后者是指政府不断放松经济管制的力度和范围,凸显市场、竞争、价格等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与实践过程相伴随,我们在理论层面不断深化对民营经济的认识,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均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企业作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类型,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推动经济增长、形成国家税收、支撑城乡就业、驱动经济创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对于这种作用和贡献,一个能够形成共识的概括是“56789”,即民营企业贡献了我国整体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显然,改革开放以来整体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成长是相伴而生、密不可分的,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长奇迹中扮演了重要参与者、推动者的角色。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整体经济也从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需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以此解决经济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等瓶颈问题。

从短期来看,我国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挑战,需要防范不同风险因素产生叠加和共振效应,规避经济增速出现短时段内的急速下滑。长期的经济转型使命、短期的相对平稳诉求,需要微观经济主体来执行和实施,需要微观经济主体行为方式的变革。特别是,作为数量最为庞大的群体,民营企业应当通过适宜的战略调整来实现新的发展,通过持续的转型升级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进而对整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避免用短期政策 来延缓替代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复杂过程,眼下面临的问题也不是由单一因素导致的:

第一,既有国内因素,如伴随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出现持续攀高态势;也有国际因素,如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外部市场和经济预期出现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

第二,既有长期因素,如在渐进式市场化体制转型背景下,金融体系改革相对迟缓导致的民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也有短期因素,如近年来“社保入税”等社保征管方式变革导致部分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第三,既有体制因素,如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相对迟缓,导致民营企业面临资本获取的困难,而国内居民最终消费率偏低又导致市场需求乏力;也有个体因素,如部分民营企业经营活动出现“脱实向虚”或负债率持续走高,这不仅降低了企业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而且加剧了整体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在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从成因出发,必须考虑成因的复杂性、系统性和交叉性,采用组合型而不是单一化的政策方案来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表面上看,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是运营成本高企或市场需求乏力,实质上却是市场化经济体制转型亟待深化的问题。在经济制度层面做文章,远比给予短期的政策扶持更具可持续性,更能使民营企业形成稳定预期,更能避免步入“扶持政策失灵”的陷阱。

这里的“政策失灵”有两重含义:一是如果政策在执行和持续性中发生扭曲,很容易损害民营企业对政府政策的信任;二是即使不考虑政策的执行力和可持续问题,实施这些政策也容易导致企业对政府产生政策依赖。由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政府的行为边界和政策的多重效应,避免用短期扶持政策来替代或延缓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对未来有稳定预期 就能专注于实体投资创新

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缺乏短期资本供给。事实上,部分民营企业还因为资本过剩而苦于找寻投资渠道。同时,民营经济也不是单纯地面临生产成本抬高的压力,部分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加快创新来对冲成本攀高。就此而言,民营经济需要更具效率、更为对等的要素市场机制以及更为稳定、更为规范的营商环境预期。

深化资本等要素市场改革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更为重要,也更具有长期效力。民营企业需要与其他类型企业相对对等的市场环境,使其能够以相对平等的身份获得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同时借助这些要素市场来实现自身要素的更快流动和优化配置。

相对于降税减费等政策,民营企业更需要公平、公正、透明的税赋体制以及更稳定的产权保护,需要不断扩大的国内商品和服务消费市场。后者能够使民营企业形成对未来持续发展的稳定预期,从而专注于实体经济投资或产品技术创新。

从历史经验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即企业经济自主权的扩大、企业产权保护力度的增强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不断凸显。

在步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来解决预期和持续投资的担忧,需要通过生产率提高和收入分配调整来扩大国内市场,需要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完善来推动企业创新。

长期性的体制机制完善,应当成为稳预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发展的“优胜劣汰”和“奖勤罚懒”机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