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印度经济、政治和外交形态总体良好,但不确定性也在上升。经济增长虽快但有新的不确定性因素;政治基本稳定,但由于印人党在五邦选举中的失败,2019年5月大选的不确定性上升;外交上继续在大国间左右逢源,但是在美国优先导致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印度的谋利空间被大大压缩。在此情况下,印度对外政策进行了策略性调整,重新发现平衡外交的价值。
印度国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上升
2018年,印度经济总体运行良好。由于私人消费和投资增长,印度经济在2018年度将增长7%以上,在主要经济体中是表现最好的,经济总量分别排第6位(名义汇率)和第3位(PPP[即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编者注])。但是,印度经济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包括油价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和财政下滑等,将在未来影响印度经济增长。印度经济“有增长无发展”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有增长无充分就业”的局面也依然存在。莫迪政府受困于国内政治、宗教等因素,在很多经济改革问题上难有进一步举动,国际社会对印度经济看法的积极面有所下降。
印度社会矛盾呈上升趋势。印度过去几年中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废钞和税制(GST)改革等,虽然从长期来看是必要的、有益的,但是在短期内伤害到高度依赖现金和非正式经济活动的农民和中小商人利益。另外,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宗教矛盾与冲突形势更加严峻。很多民众发现,印人党执政的地方政府似乎只关心宗教,对民生和发展并不真正感兴趣。
印度政治不确定性上升。莫迪总理上台4年多来,其国内改革措施有得有失。上次大选时普遍支持莫迪的知识精英和城市居民,开始因宗教等问题而反对莫迪。印人党在地方邦选举面临压力。在12月初结束的五邦选举中,印人党全部失败,失去三个执政邦,其中两个还是印人党已连任三次的邦。印人党在政治根据地的失败,导致2019年5月印度大选形势的不确定性上升。这一方面将导致印人党内矛盾激化,对莫迪总理的不满情绪上升;另一方面,反对党将更加自信,会更有力地联合起来对抗印人党。印人党赢得下次大选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但已不再是“不可战胜的”。
印度与大国的关系面临调整压力
印美防务合作关系继续走强。2017年12月美国发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把印度定义为美国的“主要防务伙伴”。2018年8月3日,美国把印度升级为“战略贸易授权1类”(Strategic Trade Authorization-1, STA-1)。印度成为亚洲仅有的三个获得这一地位的国家之一。2018年9月6日,印美举行首次外交部长与国防部长参加的2+2对话。双方讨论了两国在所谓“印度-太平洋”战略架构下的合作,并就武器采购、技术转让、经贸、移民等问题交换意见,并签署了“通信兼容与安全协议”(COMCASA)。目前,美印两国还在磋商“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BEC)的签署问题。这些都使印度与美国的防务关系,有大幅度强化。
印美战略伙伴关系面临压力。印美关系在继续走强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与压力。在奥巴马时期,美国基于长远战略需求,将印度定义为平等战略伙伴,在很多问题上考虑印度的情感和利益。但是特朗普上台以来,在美国优先的旗号下,对印度的定位与战略合作伙伴,转变为战略棋手。美国在很多问题上不考虑印度的利益,只要求印度的服从与配合。尤其是在伊朗核问题及相关的石油出口制裁问题上,美国漠视印度的核心利益,伤害到印度卢比的汇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印度对美政策设计面临挑战。印度本来对美国印太战略持模糊但积极参与的姿态,试图通过印度最终会完全走向美国战略轨道的信号,来换取美国在技术、经济和战略上的支持。但最终印度发现:印度虽然与美国在军事、情报等方面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但是在印度最关心的经济发展问题上,美国并不关切印度的核心利益。美国不仅自己不愿意向印度提供民用技术方面的转让,甚至还阻碍以色列等国家与印度的相关合作。
印度与美国之间的战略差异有所突显。印度与美国在“印太”战略的范围和目标上,既有相似性,都要平衡中国的战略压力;也有分歧,美国要打印度牌,借助印度来巩固自己的霸权。所以,美国把“印太”的范围,向西只划到印度西海岸。而印度则要借美国的支持,寻求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甚至是霸权地位,所以把“印太”的范围划到非洲东海岸,要借美国的力量来强化印度在中东和非洲的影响。最近,美国声明要恢复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同盟关系,这又让印度感觉到伤害和背叛。
印度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面临新考验。中国在洞朗对峙事件上对印度采取的强硬态度,深刻影响了印度的对华认知,看到了中印关系恶化的风险,也为自己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政策,重新明确了一个底线,即不能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因为中国的战略反击是确定的,而来自美国的战略支持,则是不确定的。俄罗斯也以发展与巴基斯坦关系的方式,对印度进行了战略警告。
因此,虽然从长期来看,印度倒向美国难以避免;但是在短期内,印度完全倒向美国,不仅没有获得期待中的收益,反而增加了战略风险。印度外交面临策略性调整的巨大压力。
从“火中取栗”转向“平衡求存”
在日益紧张的大国关系之中,印度曾试图以战略平衡者的身份以便“火中取栗”,但到2018年明显失望并逐渐向“平衡求存”的方向发展。
印度本想在大国关系的紧张状态中左右逢源、火中取栗。一方面,印度想借自己平衡中国的战略价值,来从美国谋取更大现实利益;另一方面,印度想借中国和俄罗斯担心印度完全倒向美国的心态,迫使两国对印度做出更大的让步。为显示其战略重要性,印度不惜冒与中国发生武装冲突的风险,于2017年非法侵入中国洞朗地区。这既是为保护印度的战略薄弱地带,也是为向美国等国家展示印度的力量和对抗中国的决心。
在军事方面,印度确实部分实现了目标。无论是美国的“印太”战略,还是日本加强与印度的军事合作,都表明印度战略重要性的提升。但是从经济和外交的角度来看,印度并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目标。美国不关心印度的经济发展需求,也不关心印度的切身利益:美国虽然愿意与印度分享部分的军用科技,但不愿意与印度分享关键的民用科技以帮助印度经济发展;美国强调美国优先,在工作签证等问题损害了印度在美国侨民的利益;美国忽视伊朗石油对印度经济的重要性,甚至不惜以损害印度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为代价;美国漠视印度正常安全利益,尤其是与俄罗斯之间的传统军事关系,一味地要求印度与俄罗斯切割;美国只愿意借印度来牵制中国,但对印度可能面临的战略风险不关注。
另外,美国特朗普总统的非常规外交风格也让印度非常不适应,导致印度对美国的战略信任度下降,对美国外交热情也有所降低。这样一来,印度不太愿意在当前情况下继续深化与美国的战略关系。把特朗普当局应付过去、以等待后来者,成为印度一个比较稳妥的外交选择。
“平衡求存”成为印度的新策略。在美国不确定性上升和中俄等国的战略压力下,印度从去年底开始就进行了策略性调整,向传统多边平衡战略的方向转移。
一是,印度公开表达与美国之间的战略差异。2018年6月,印度总理莫迪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峰会上公开称:印度的“印太”地区愿景是积极的,不针对任何国家,将包容性地与该地区国家进行接触;“印度洋-太平洋”不是个战略概念,而是一个地区概念,“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所有该地区国家”,以及其他在该地区有利益的国家。这与美国试图通过“印太”战略、把这一地区分裂成一个对抗性海上集团与陆地集团的战略规划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二是,印度努力恢复、缓和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一方面,印度试图缓和与中国的关系。2018年4月,印度总理莫迪专程赶往武汉,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中印关系史上的首次非正式峰会。两国领导人决心稳定被去年洞朗对峙事件所恶化的中印关系,印度以此减轻了来自中国的战略压力。另一方面,印度努力恢复、巩固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在美国的战略压力之下,印度曾一度疏离俄罗斯。但现在,为了平衡美国的压力、提高在美国面前的博弈地位,印度努力恢复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尤其是军事关系。为此,印度不惜冒美国的制裁风险,从俄罗斯购买S400防空导弹。
三是印度努力发展与美国以外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印度加强了与日本的合作关系,以抵消美国的战略不确定性。2018年,印度与日本达成了一项军事基地共享协定,日本将允许印度海军使用日本在吉布提的基地,印度则允许日本海上自卫队使用印度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上的军事设施。印日军事合作既是为了平衡中国的战略影响,也是为了减少对美国的军事依赖。
在国际大乱局与大变局之中,印度调整了自己的对外关系策略,重新发现了大国间平衡外交的重要性。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印度对美国的经济和战略依赖,也不会中断印度继续向美国方向靠拢的趋势。印度借美制华、大国平衡的基本战略,也不会发生变化。
(张家栋: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章节根: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文原标题为《印度:从火中取栗到平衡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