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青:中国绿色发展机制在不断创新
2021年11月15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2877

据外媒报道,中国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上取得不俗成绩,一是中国研究人员在气候保护领域的科学出版物数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科学出版商爱思唯尔最新的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在此类出版物中的全球份额为 24%,位列榜首。美国居于次席,占17%。二是中国处于全球绿色技术市场的领先地位,十大生态环保相关的制造商中有7家来自中国。

这样的成绩其实并不意外,这正是中国过去10多年制定并实施的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尽管国际社会仍有不少人对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成效心存疑虑,但就笔者的亲身体验和多年观察来看,中国在气候变化应对上已非吴下阿蒙,任何用怀疑眼光来审视和判断中国气候变化努力无疑都是过时的。中国在碳金融、绿色经济金融等气候变化机制创新、设计与执行上都已走在国际前列,并逐步成为国际学者开展研究的重要对象。

归纳起来,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上做了三方面重要创新和探索。

一是标准与信息机制。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需要规范的标准体系和完善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这对于引导资金、资本等资源在绿色部门与非绿色部门之间的配置尤为重要。2016年8月,中国正式启动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工作,其中就将标准和环境信息披露作为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在支持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的绿色金融标准制定上取得实质性进展。2021年4月正式推出《绿色债券支持目录》,以及分别从企业和金融机构层面大力推动环境信息的披露,公布环境信息披露(包括ESG)的要求和模板,并确定在数年内实行强制性披露的路线图。

二是激励与约束机制。为了更好应对气候变化,有必要开展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轮驱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中国高度重视利用市场化机制来激励与约束各类主体的绿色转型,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除了在税收、补贴等方面采取直接的公共性激励之外,还采取绿色溢价的价格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激发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与此同时,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开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通知》,通过绿色金融绩效评估评价来形成更有效的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

三是价值转化与实现机制。价值转化与实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环,关系到气候变化应对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能否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成效,同时也关系到气候变化应对的长效性。对此,中国大力推进全国碳市场等环境权益市场建设,同步建立绿电、绿证、用能权、用水权、绿色技术等交易市场,并在全国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借助绿色金融的市场化机制打通保护、应对与福利、产出之间的转化渠道,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

国际重要经济学期刊《发展经济学杂志》最近刊出一篇有关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效应评估的文章,题目是“金融能否助绿?”该文就以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绿色信贷规制对于企业贷款以及环境经济经营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产生这种影响的经济学机理,结果表明,通过有效的经济金融机制设计,金融政策是可以对包括气候变化应对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市场资源的再配置,最终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以上这些都表明,中国作为气候变化应对的参与者、贡献者与引领者,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参与、贡献与引领,而是切切实实通过各种创新努力和尝试,基于国情,改革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作者是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