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丰:碳市场建设需着眼国家长远发展
2021年08月05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2651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日前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市场交易活跃,价格稳中有升,市场运行平稳。从7月16日正式启动到7月2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483.30万吨,总成交额24969.68万元。笔者认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是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大事。而且,如果能从实现国家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对未来碳市场发展完善会更加有益。

碳市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对未来经济、社会的走向,乃至国家和全球气候治理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目前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之一,而中国未来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比欧美国家都要短,在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候,建设这个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对构建符合未来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什么是现代化?过去很长时间,现代化几乎与工业化是画等号的。但是,工业革命250多年后,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如联合国环境署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人类正在面临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的危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化更应是经济社会同气候、生态与环境协调发展。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了应对气候危机,人类要把碳排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过去考虑发展,要看土地、环境和资源的条件,现在要把碳排放也作为一个要素,这需要发展理念的转变。

全国碳市场第一阶段仅有电厂上线交易,未来还要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从排放量高的企业入手,虽然见效会比较快,也比较容易操作,但仅从生产端着力不让广大的消费者切身感受到碳排放对他们的影响,就难以践行绿色低碳精神,企业也不能从消费者那里感受到用户的制约,不利于成功应对气候变化。

其次,碳市场的开启说明现代经济要为二氧化碳定价,企业要为碳排放付出成本。碳定价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危机、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目标最有力的手段。未来碳成本是企业生产运营必须要考虑的,碳交易将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行为。这是当代经济才有的特征,而且未来会越来越必不可少。201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威廉·诺德豪斯,就因为他将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相结合。而中国经济学界特别需要以全国碳市场建设为契机,加速补上和做好气候变化经济学这门功课。有更为深刻的最新经济学理论支撑,才能更好地发展碳市场。

对于碳市场,人们常说这是要发挥市场机制,来实现减碳和碳中和。需要澄清的是,碳市场在自然市场中是不存在的,它是政府考虑应对气候变化市场失灵而人为建立的。所以,碳市场也好,碳定价也罢,当然要更好地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市场机制来促使企业生产中的碳排放越来越少。但同时不要忘记这是政府主导的市场,政府必须把碳市场边界划清楚、规则建合理,才能达到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不抑制甚至窒息企业生产的目标。因此,在碳市场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和作用,比一般的市场更加重要。

第三,要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工具。全国碳市场建设初期,没有碳总量的控制,而是以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来衡量企业的减排任务。应该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反映企业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国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非常有必要大力提高科技进步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是如果仅以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指标来分配碳配额,会导致科技创新水平高的企业获得更多的配额,排放更多二氧化碳。因此,应该尽快在全国碳市场中引入温室气体总量目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此外,碳市场要有准确的排放数据支撑,而科技在可测量、可核实和可报告(MVR)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速发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MVR技术。

最后,碳市场建设要面向国际。中国碳市场是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而来,由于中国的碳排放量占世界28%,所以全国碳市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世界的关注。从欧美国家碳市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营养,对中国碳市场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欧美国家碳市场的变化也会对中国碳市场有影响。最近欧美专家提议,要建立国际最低碳价格,欧盟计划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这肯定会对中国碳市场有外溢效应。怎样在全球相互联系影响的环境中,建设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在国际上不被动的碳市场,是必须大力研究的课题。

中国做出碳中和承诺体现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受到国际社会的赞扬。中国碳市场建设怎样支持未来发展,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需要更深思考的问题。

(王元丰,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