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上海如何在“十四五”期间显著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2021年02月03日  |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  |  阅读量:2146

1月30日,上海发布《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纲要》对“十四五”时期上海如何显著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建设具有较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体包括七点内容: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把握机遇加快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良金融生态。

手握三张好牌

就此,市政协委员、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接受了澎湃新闻的采访。他认为,立足于全球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发展当前有“三张好牌”,而上海在《纲要》中提出的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各类细则,可以看成是用好“三张好牌”的具体内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直面三大挑战,并建议利用好政策红利,通过三大举措,出对这“三张好牌”。以下内容根据采访文字编辑而成,并经孙立坚教授补充修订,以供读者参考。

第一张好牌是第二代以高储蓄为特征的人口红利和由此形成的二元结构的消费市场。头部消费需求将促进中国企业技术升级,还有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依靠中国逐渐形成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三流优势,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来做好线上普惠的大众市场的服务,从而激发流量规模带来的消费长尾效应(需求端)。

第二张好牌是政府财政和调配公共资源的能力,除了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之外,还要着力帮助市场解决后顾之忧的民生问题和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所需要的制度建设以及强化监管能力。从而提升市场的活力(供求匹配、内外循环)。

第三张好牌是创新业务上的先发优势(供极端)。在一些赛道上,中国已经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技术骨干,他们把相关业务水平做到了世界第一阵营,如华为中芯代表的信息技术和基站生产的性价比优势,又有像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这样的电商平台的平台服务竞争力,所以,创新驱动的技术能力和风险投资的专业能力今天完全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展露头脚,不仅可以匹配内循环的需要,而且还可以满足长期被边缘化的外循环市场的需要。

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金融短板若不及时解决,会有脱实向虚、资产泡沫、杠杆增加的堰塞湖问题。二是政府部门要提高放、管、服的行政能力,解决越位(地方债务膨胀)、缺位(社会保障工程)、错位(裁判员运动员)这三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三是先发优势受制于整体优势的短板,尤其面临外部的冲击,会出现暂时性的停摆。

这些挑战直接影响双循环的能级和以此带来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所以,上海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抓住机遇克服挑战,至关重要,时不我待。

提议三个举措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充分利用好中央给予上海的“三大任务一大平台”的政策红利,首先要通过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稳定产业链、补实供应链,把“五大中心”(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的国际化功能做大做强,以此赋能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场景不断增加,提升我们外循环的增长能级和国家金融的安全。

其次,要利用上海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的契机,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加强风控管理的机制,以此大力推进离岸贸易、离岸金融业务的市场活力,从而与这么多年打造的陆家嘴的市场交易功能和探索中的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等的业务创新遥相呼应,达到培养我们整个金融体系在国际金融业务中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要借助于科创板的机制创新,培育中国技术、中国品牌、中国标准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由此提升我们的国际定价权,从而顺利把我们过去依赖价廉物美的商品出口的外循环模式顺利转变成依靠要素竞争力带来服务贸易顺差的增长格局,使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自然在这样的转型中做实做大,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我们美元外汇储备也不断增加,人民币在国内只能被动大量投放。

最后,我们要利用“进博会”的平台,增强内外循环市场的结合度,尤其是中国企业在海外,要用自己的品牌和技术等要素竞争力去激活当地闲置或低效配置的资源,形成新的制造业基地,从而满足各国对价廉物美的最终产品的需求。

当然,中国市场的开放和消费能力的崛起,也会给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等带来经济增长就业创造的商机,当然同时也能带来中国自身的要素竞争力在海外不断提升的效果,这使得上海基于人民币国跨境使用需求的国际金融中心业务,也能通过产品的进口和服务(要素)的出口这样的双循环方式不断壮大,由此国际金融中心的市场地位也就牢不可破。

(孙立坚,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