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洪洲:科技工作者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
2020年10月27日  |  来源:新华网  |  阅读量:2180

2020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及全体大会10月22日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世界卫生组织新发传染病临床诊治、培训、研究合作中心共同主任卢洪洲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目前我们能够及时快速针对潜在的感染者进行核酸检测,并做到有效控制感染者传播。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坚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是防止传染病传播的有效方法。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世界卫生组织新发传染病临床诊治、培训、研究合作中心共同主任卢洪洲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周靖杰 摄

疫情防控,新一代技术显身手

当前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重点,主要是外防输入。据卢洪洲介绍,目前,国际航班到港后,针对输入性病例,将第一时间进行管控,基于信息化手段和5G等新一代技术,能够快速追踪接触者,并对其进行隔离。

据悉,上述新技术也已在部分医院应用落地。据卢洪洲介绍,在5G技术支持下,病房里进行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第一时间通过视频传到指挥中心,专家不需要进入病房就能看到资料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在应急病房,消毒机器人既能够与患者进行沟通,为患者进行体温、脉搏等基础检测,同时还能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消毒机器人的应用落地,不仅有效减少医务人员劳动力,更能够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据卢洪洲介绍,到目前为止,上海在本次疫情中的临床救治是成功的,坚持合理用药、科学施治是关键。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承担了全市95%以上确诊患者的救治任务,收治了全部的重型、危重型病例。“回顾近9个月抗疫历程,特别是输入性病例的成功救治,上海共识中的关键治疗用药概括为‘四素一肽’的集束化方案,即激素、肝素、大剂量维生素C、干扰素-κ、胸腺肽。”

卢洪洲说,通过对既往经验教训的吸取、早期制定科学的救治方案、严格的执行和重视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已建立起参与抗疫人员的标准化、规范化诊治流程,对下一步的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此外,新一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诊断试剂也在不断进步,只需要通过漱口的方式,无需任何试剂,40分钟内即可判定结果。

支持全球健康共治

针对2020浦江创新论坛“全球健康共治”这一话题,卢洪洲认为,基于“one healthy”的理念,我们不仅要信息、科技与全球共享,在传染病防控方面,也要全球信息共享,在公共卫生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据介绍,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唯一的新发传染病的临床研究培训合作中心,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卢洪洲说,在全球新发传染性疾病方面,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还将对非洲等国家进行培训,让新的检测检验技术和治疗药物能够更早地在这些国家应用。

科技工作者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

卢洪洲说,作为科技工作者,除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还要具备顶层设计的思维。例如,在发现更多潜在的可能导致人类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后,做好分离、鉴定、动物实验、发病机制研究、疫苗研发和特效药物等研发工作,并进行更多技术储备。

“只有能够做到像预测天气一样,实现预警预测可能对人类造成威胁的新发传染疾病,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抗疫。”卢洪洲说。

卢洪洲,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世界卫生组织新发传染病临床诊治、培训、研究合作中心共同主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