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江南与上海
2019年06月10日  |  来源:上观新闻  |  阅读量:3435

地方志重要任务之一,是厘清历史上行政区划和地名的来历以及演变过程。从中可知,无论从行政区划、风土人情,还是人口、文化,上海与江南的关系相当密切,其实上海本身就是江南的一部分。

上海一直是江南的一部分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江南”的名称。但此时江南并不是指长江下游,而是指长江中游,现在江西、湖南一带的长江南面。从地图上看,安徽到南京这一段长江的走向是从西南到东北,所以不是江南而是江东。上海这一带的长江就叫“江东”。比如“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江东子弟”等说法,项羽起兵时在苏州,兵败时到了安徽长江边上。此时渡江过来是向东的,所以他觉得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

此后“江南”范围慢慢扩大。从行政区划来讲,唐朝在贞观元年(627)设立了江南道,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安徽到江苏这一段长江以南地区,今天的上海,湖北、四川长江以南的一部分以及贵州的东南一角。江南道太大了,不便于管理。开元二十一年(733),江南分出江南东道,治所设在苏州,管辖苏南、上海、浙江、福建以及安徽跟江西相邻的几个县。

北宋至道三年(997),宋朝设立江南路,治所在昇州(今南京),管辖江西、江苏的镇江、大茅山、长荡湖一线以西和长江以南,还有安徽长江以南一部分和湖北几个县。也是因为太大了,所以在北宋天禧二年(1018),把江南路东边的部分设为江南东路,治所在江宁府(今南京),管辖江苏的镇江、大茅山、长荡湖一线以西和长江以南,还有安徽的江南部分、江西信江流域的北面以及九江等几个县。

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在自己占据的地方建了江南行中书省,治所在应天府(今南京),管辖江苏、安徽(包括婺源)、上海。洪武元年(1368),改称中书省(京师)。朱元璋定都在南京,为了建一个大的首都直辖区,将江苏以及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也划进去了,最大时浙江嘉兴这一带也都划了进来。上海就在当时的京师范围内。

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将原来南京改称江南省,治所在江宁府(今南京)。安徽、江苏、上海都在江南省中,范围很大。所以康熙六年(1667)分置苏、皖。如果按照自然条件,江南江北、淮南淮北分开不是很好吗?但是如果南北分,会出现北方穷、南方富的状况。所以从东西两边分开,出现江苏省与安徽省。靠西叫安徽,得名于省会安庆府和南面的徽州府。东面叫江苏,得名于省内最主要的两个府江宁府、苏州府。上海归江苏松江府上海县管辖。

现在江南已经成为大家理解的名称,但也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江南”,指江苏、浙江八个府和一个州,即江苏的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江宁府、太仓州,还有浙江的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广义的“江南”是哪里呢?就是江苏、安徽长江以南和浙江钱塘江流域,甚至包括江苏的扬州、江西在长江南面的几个县。但无论怎样,上海都是江南的一部分。

上海经历了不断开发、不断发展的过程

上海是怎么从江苏省分出来的,而且还形成了国际大都会呢?历来有一种说法——其实主要是外国人说出来的,说租界的出现使上海一下子从一个小渔村变为国际大都市。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历史,另一方面是突出上海有了租界才成为“大上海”的。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上海经历了一个不断开发、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形成聚落,并因在吴淞江支流上海浦的边上而得名“上海”。聚落发展到11世纪后期,经济繁荣,人口增多。北宋时在上海浦设立了一个专门征收酒税的衙门——务。上海务收取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本地酿造的酒特别多,说明当时商品粮比较丰富;另一种这里是酒的集散地、交易中心。无论哪种可能,都说明此地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

约13世纪后期(南宋末)设上海镇,属江南东路嘉兴府华亭县。至元二十九年(1292)升为上海县,属江浙行省松江府。此时江苏、浙江是一个政区,叫江浙行省。华亭县已经变成松江府,上海归松江府管辖。上海原在哪里?如果从政区角度来看,上海县隶属松江府是历史事实。后来上海地位日益重要,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清朝把管理从乍浦到连云港的江海关搬到了上海。“五口通商”中上海的发展明显超越其他四个口岸,这个基础其实最晚到清朝就已经形成了。

上海本来没有市的称呼,开埠以后,清朝也看到了上海和长江口的重要性,1898年清朝决定把位于长江口的吴淞辟为商埠,一度上海叫淞沪。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南京政府在上海首先建立上海特别市,3年后改上海市。以后改称上海市。1958年并入原属江苏省辖松江专区10县,上海这才有了今天的几个区。

海派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有了上海人就有了上海人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海纳百川、开放包容。上海和江南,除了地理上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上海人口主要也来自苏南浙北等江南地区。而江南曾吸收历代南迁移民,太平天国战后吸收河南、安徽、苏北、浙南移民。在中国几次大的移民过程中,东汉末年到三国期间一大批移民南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移民南迁又持续了一百多年。可以说江南移民本身吸收了各地人口的精华,比如明朝人发现杭州在江南,但杭州城里人讲话都像北方人,因为南宋皇帝赵构及大臣都是开封河南迁过来的,杭州城会讲河南话就表示地位高,直到今天杭州城方言仍是带北方味的。

因此,有文化的高素质移民将各自的本土文化带到上海,加上租界较先进的治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在上海形成了一个不同文化相互竞争、交流、融合的相对平等机制。海派文化就是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一种复合的、兼有中西方优势的文化形态。

海派文化还有一个传统重视不够,那就是契约精神、职业道德。它是江南文化本身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重信然诺”观念以及商业文化中的优秀质素,与西方商业诚信以及现代化管理在上海的遇合。上海的商业、服务业、手工业都有行会行规。此外,各行各业包括知识界、学术界、行政系统也普遍强调职业道德。比如有的上海工厂设备在全国并不是领先水平,但它的品牌照样是一流的,主要是依靠了技术领域的职业道德。谭其骧先生在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时要找一家印刷质量最好的厂家,最后找了设备有些老化,但公认印制质量最好的上海中华印刷厂。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印刷厂已经进口了电子分色机,但引进英国《泰晤士地图》时,仍选了中华印刷厂,并且得到外国出版商的认可。

再如解放上海时,上海创造了一个奇迹。那时解放军控制了苏州河南面,北面是国民党军队机枪扫射。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市没有断过一秒钟的电,没有逃掉一个犯人,没有丢掉一份档案,没有出现抢劫盗窃等恶性事件。为什么呢?最主要原因是解放军前期做了很周密的接管措施,曾在丹阳专门办了训练班。解放军一到,相应接管人也到了,大家都忠于职守,后来上海很快恢复生产。这就是长期形成的尊重职业道德的文化风气,是上海非常重要的人文资源,也是海派文化非常重要的特点。

总之,优秀的移民承载了传统文化优势,然后到上海跟西方的契约精神、职业道德结合,加上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以及文化提升的精神引导,最终形成了海派文化,同时反过来影响和提升江南文化。

江南是受海派文化影响最大的地区

海派文化在上海产生,深深地影响着江南地区,并在江南文化中找到新的提升机会。

上海为江南文化提供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出口。开埠后,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最大的人流、移民进出集散地。大量的江南移民将江南文化带到上海,上海又为江南文化吸收、融汇外来文化提供了舞台。清朝废科举以后,新式教育没有办起来,知识分子要找出路怎么办呢?江浙一带大批知识分子就在上海买船票然后到日本留学。学成回来,大部分人留在上海,或者从上海再到全国各地。当年邓小平、聂荣臻、陈毅也是从上海出发留学的。

上海是现代化的实验室。从外国引进的制度、机构设施等具体的物质文明,往往先在上海试验成功以后再推广到全国各地。因为离上海近,江南捷足先登,到上海后很快传到江南,有的则是经过上海实验成功后再到江南的,这方面例子很多,如民用电、电灯、电话、电报、煤气、自来水、公共交通,还是银行、证券、期货、法律的诉讼律师等等各种制度。

上海汇聚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引领时尚。上海登记的常驻外国移民曾有15万,包括世界一流的艺术家、犹太人以及欧美传教士等,传播科学文化都集中在上海。上海移民中不仅有来自西方国家,还有一批全国各地最优秀的人才,譬如说作家里面,解放前全国主要作家基本上都在上海,即使不在上海,书也要在上海出版影响才大。又如文物,上海本身没有出过什么青铜器,但为什么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在全国仅次于北京故宫?因为各地人都知道上海卖文物比较值钱,再加上很多名人收藏家把文物带到了上海。同时,由于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西方的新电影、新时装、新艺术一个月以后就出现在上海了,这对江南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

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影响全国,甚至影响世界。从表面上看上海从来没有做过首都,其实上海起的作用不亚于首都。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上海,中共前期总部也在上海。迁到苏区以后,一些重大活动还是在上海。比如当年毛主席想邀请外国记者来报道中国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就把美国记者斯诺请到延安去采访。采访完成以后,斯诺写的东西在哪里发表?上海。在上海可以利用租界的特殊情况,出版相对自由。斯诺作品的英文初版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在敌占区和国统区发行不能用这个书名,于是改了一个中性的名字,最后定为《西行漫记》,然后在上海开始扩大影响。

无锡如何成为小上海?

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基础和母体,海派文化为江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无锡是诠释江南和上海良性互动关系的一个典型例子。无锡一度被称为“小上海”。现在谈及“苏锡常”,次序是苏州、无锡、常州。无锡历史上不过是常州府的一个县,为何后来排在常州前面呢?一个重要原因是无锡紧靠上海,无锡人把无锡的江南文化与上海的海派文化结合起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无锡影响最大的荣氏企业,看中了上海巨大市场,最早投资开面粉厂。因为要拿白布做口袋装面粉,荣家想到“要买人家白布,不如我们自己生产白布”,于是办了布厂。白布要拿纱来织,荣家又开始办纱厂。荣家的申新纱厂,从一厂一直办到九厂。为了资金周转,荣家又投资金融和其他产业,在上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荣氏家族在上海发展后,又反哺无锡,把一部分产业搬回了无锡。

在文化方面,无锡有一所著名的国学专科学校——无锡国专,培育了很多国学大师。无锡国专的校长是唐文治,此前唐文治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唐文治在无锡国专的办学理念是基于他在上海的办学经历。无锡国专聘请的老师、招收的学生,很多都是从上海过去的。因此,无锡在产业、文化这些方面始终是跟上海密切联系的。再加上交通因素,无论是水路、陆路,特别是有了交通大动脉沪宁铁路之后,无锡比常州离上海近,物流成本、人力成本比较低。因而依靠邻近上海的地理优势,无锡迅速发展,从原来附属地位排到了常州之前。这就说明江南文化跟海派文化之间的互动是良性的。

总之,上海本来就是江南的一部分,上海的发展一直与江南同步,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同。开埠后,上海形成海派文化,成为国际大都市,为江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同时,上海又弘扬江南文化的优势,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先进文化相结合,形成更有特色的海派文化。展望未来,当前推进的长三角一体化、江浙沪协同发展,既完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又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领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