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成:从扩散到竞争:规范研究纲领的问题转换与理论进步
2020年10月19日  |  来源: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  |  阅读量:7675

摘要:规范研究作为建构主义构建的指涉经验世界的科学研究纲领,在不断解决纲领内部的“反常”过程中,经历了从研究规范扩散,到规范衰退,再到关注规范竞争的内部问题转换。在这一历程中,研究纲领的硬核被重新理解,规范不再被视为意义稳定的“事物”,而是被理解为处于不断变革的一种“进程”,规范硬核被重构为周期性“动态生成的事物”。在行为体对规范意义的持续竞争中,规范演进因而呈现扩散或衰退的双向发展可能。此外,随着研究问题从扩散转向竞争,学者们的分析层次下沉到单元,行为体之间的战略互动得到高度强调,“结果性逻辑”越来越被重视,成本—收益考量机制被吸纳进研究纲领。在这一问题转换过程中,单元的施动性逐渐得到充分体现,结构对行为体的单向建构被逆转,行为体建构体系层面的规范结构随之成为可能。概言之,规范研究的这一问题转换预测了规范演进方向的双向可能性、单元与结构的互构、行为体对理性选择机制的接纳这些新颖事实,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经验验证,因此,规范研究纲领的问题转换呈现出进步特征。

正文摘读: 

自从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发生“社会学转向”后,伴随着第四次国际关系“大辩论”,建构主义研究已经在主流阵营中占据重要一席,在理性主义与后现代反思主义之间成功开辟了一条“中间道路”,其中规范研究更成为建构主义的研究核心,甚至有学者认为规范是当代被研究得最广泛的主题。例如,费丽莫(Martha Finnemore)和辛金克(Kathryn Sikkink)在《国际组织》上发表的论文在该杂志有史以来高被引论文中位列第三。作为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批评建构主义缺乏自己研究纲领回应,以费丽莫、辛金克、切克尔(Jeffrey Checkel)和阿查亚(Amitav Acharya)等人为代表的“常规建构主义者”在坚持观念本体的前提下,大胆吸收了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逐渐构建了以“国际规范扩散”为“硬核”的建构主义结构化实证研究纲领,并引发了后续大量关于规范扩散的实证研究。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规范扩散研究逐渐式微,以规范衰退和死亡、规范变革、规范竞争为焦点的规范生成研究开始涌现,规范研究纲领内部实现了多层次的“问题转换”(problemshifts),甚至连费丽莫和阿查亚等人都开始谈论规范的竞争与冲突。更有评论指出,包括规范研究在内的建构主义正呈现明显的衰退迹象。此外,除了规范扩散阵营内部的危机,不少学者甚至发出了指责规范反映了西方白人种族偏见、规范扩散和社会化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殖民统治”(colonial domination)等激进的外部批评声音,这些后现代立场力图消解规范扩散研究所依赖的“基要主义”基础,否认一种集体共识和“社会事实”乃至“主体间性”的客观存在,正远离建构主义先驱奥勒夫(Nicholas Onuf)、拉格(John Ruggie)等人所坚持的第三条道路,走向了规范研究最初所批判的反面。

建构主义如今的理论发展背景就如同勒格罗(Jeffrey W. Legro)等人当年对现实主义内部问题转换感到的困惑一样,规范研究既不缺学者们跟进研究的兴趣,也不缺新颖事实预测,更不缺经验上的证据,但是规范研究纲领的硬核正在被后续规范研究者不断重构,以解决纲领内部面临的“反常”,诸多学者甚至从理性主义阵营借用大量解释变量来丰富自己的实证研究,若此,人们可能有充分的理由追问,“还有人是建构主义者吗?”在这种知识背景下,有必要从科学哲学角度对持续了20年的建构主义规范研究进行客观的评估,以明晰规范研究的知识进步与退化问题。

一、科学研究纲领、问题转换与建构主义规范研究评估

1.1规范演化路径的既有解释:生命周期、演化与衰败论

事实上,如何评价建构主义实证研究路径逐渐从规范扩散,发展到规范衰退,再到规范消亡和新一轮规范生成这一演进现象,学术界已经有不少认真的思考。第一种分析视角是“规范生命周期”(norms life cycle)闭合说。它认为规范研究从扩散到衰败、再到死亡的演进路径,就像生物体的成长周期一样,在费丽莫等人最早提出时,就已经做出了明确预测,即如果规范扩散是成长期,如同有机体一样,那么规范扩散到了一定阶段、持续一段时间后,自然要走向衰败和死亡,进入新一轮的生成。例如,有学者指出规范生命周期理论本身作为一种“演化框架”,为“规范变革和规范生成孕育了种子”。第二种是规范演化说。这一派学者认为,规范意义和规则内在的不稳定与张力导致国际规范形态必然是演化的。他们认为,规范蕴涵规则的意义在行为体的反复实践中发生迁移、改变,从而导致规范本身出现竞争、衰退、死亡乃至再次生成。这批学者强调国家的“社会实践”在维持和再造规范意义方面的核心作用,声称“规范发生演化是因为他们受制于(行为体的)选择”,而且在行为体的实践中,“行动的作用要远大于言语”。既然没有一成不变的规范内涵,从这种视角来看,规范研究从扩散到衰退再到竞争,既与规范内在特质密不可分,也是不可避免的过程。第三种是规范研究衰败说。部分学者认为以“规范”“认同”等可操作化概念来表征意义和事实的“社会建构”这一建构主义核心假定,实质上“限制”了建构主义本来的内涵,由此带来的结构偏见、对适当性逻辑的过度依赖等,导致规范扩散等研究走向衰败。例如有学者指出,规范研究物化了观念结构,从而偏离了建构主义关于行为体与结构互构的本意,给学术研究带来了“牵连损害”(collateral damage)。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