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南亚的地缘政治博弈及其战略格局的演进
2020年04月27日  |  来源:《云大地区研究》 2019年02期  |  阅读量:13506

摘要:1947年大英帝国正式退出南亚,现今的南亚地缘政治版图逐渐形成。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印度一家独大的单极权力架构。70多年来,南亚的地缘政治博弈就是由这一权力架构的现实所决定的,印巴争斗及印度与南亚小国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是该权力架构下的互动表现。与此同时,大国的涉入则是不同时期南亚战略格局构成的重要因素,这一格局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7—1962年,表现为美苏两大阵营在全球的冷战逐步蔓延至南亚;第二阶段1962—1971年,表现为中巴结盟对抗印度,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则奉行印巴平衡的政策;第三阶段1971—1991年,南亚形成了清晰的苏印与美中巴对立的两极格局;第四阶段1991—2013年,这是南亚战略格局大调整的时期,原有的敌对关系瓦解,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调整,特别是美印关系和中印关系都有了长足的提升。2013年南亚地缘格局开启了深度变化的进程,中印在南亚的关系格局愈发微妙而充满张力。面对这一新形势,中国应该未雨绸缪,主动经略。 

导 论

南亚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部被印度洋包围,北方被喜马拉雅山脉阻隔,西面是沙漠,东边则是难以逾越的丛林地带,天然的地理障碍将其与欧亚大陆其他部分相隔离。其实,现在这一被我们通常称为 “南亚”的地区,却并不是一直就以 “南亚”来称谓的。

抛开悠久的历史不谈。1857 年印度大起义失败,当英国实现了对这一地区的完全控制后,将这一地区称为印度次大陆 ( Indian Subcontinent) ,或简称为 “次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大英帝国退出,南亚国家取得独立,才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南亚地缘政治版图。然而,这些国家独立之初,并没有将这一地区认为是足以自成体系的 “南亚”,相反,更认同它们属于东南亚 ( South-East Asia) 或者南部亚洲 ( Southern Asia) ,因为当时的政治精英们普遍把从印度至印度尼西亚的整个区域都视为亚洲的一部分—— “东南亚”。1954 年巴基斯坦加入 《东南亚条约组织》时,也并没有产生任何的 “不适感”。

将印度次大陆称为 “南亚” ( South Asia) ,更多的是源于外部建构。一般认为,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和欧洲的大学才开始广泛采用 “南亚” 一词,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是这一时期逐渐开始使用 “南亚” 来界定这一区域。这种界定本身并没有对南亚国家的实际政策产生多大影响,南亚国家并没有完全认同自己属于 “南亚”。例如,1967 年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并发表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时,斯里兰卡曾受到邀请,也希望加入并成为正式成员国。而1972 年建国的孟加拉国曾首先试图加入东盟,尽管最终未能如愿。甚至1985 年南亚国家联盟 ( SAARC) 正式成立前,对于是否将缅甸算作南亚国家,都存在过激烈争议。新加坡前大使马凯硕回忆,1976 年 8 月在斯里兰卡科伦坡举行不结盟运动会议,对于如何分配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座位,印度代表团坚称缅甸属于南亚国家,当时的缅甸外长则称缅甸属于东南亚国家,印度外长怒吼道: “你不知道! 你不知道! 缅甸属于南亚!

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南亚”概念才获得南亚国家的普遍认可和认同,进入各国官方词汇之中。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77—1980年孟加拉国总统齐亚·拉赫曼 ( Ziaur Rahman) 力推地区经济合作,将南亚七国作为一个区别于东南亚的地区,并最终于 1985 年建立了南亚国家联盟。至此,“南亚”一词才被南亚国家普遍接受并认同。作为一个独立地区的南亚,其地缘政治版图的最初形成源于大英帝国的撤退。

但是,殖民统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古老的南亚次大陆将焕发出新的生机。相反,70 多年过去,南亚仍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地区之一。一方面,绝大多数南亚国家仍然处在国家构建 ( nation-building) 的过程,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恐怖主义、分离主义充斥着整个次大陆。

另一方面,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民族主义的加强,反倒使得次大陆内部原有的联通性和共通性,由于国家边界的逐步确立而被人为地切割开来。地缘政治博弈同样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矛盾和分歧。作为南亚最大的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爆发过三次战争,而且还不时爆发对峙和危机事件。严重的地区内矛盾给了其他大国影响和介入地区事务的机会和抓手。

本文主要从南亚战略博弈和地缘政治角度,分析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一方面,试图勾勒 70 多年来南亚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内在脉络,另一方面,则尝试对影响这一地区战略格局演变的各种复杂因素和力量进行宏观上的把握,梳理影响并决定南亚战略格局变化的主要 “玩家”和南亚格局演变的机制。

全文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从宏观上把握南亚地区内部的战略博弈,特别是印巴分歧和印度同其他小国之间的战略博弈; 第二部分依据历史发展脉络,梳理 70 年来南亚战略格局的演变历程; 第三部分分析近年来的大国南亚战略博弈的趋势和前景。总之,通过这样的宏观分析,把握过去 70 多年的南亚格局演变及未来趋势,最后就中国的政策应对提出建议和思考。

一、南亚区域的内部博弈

在大英帝国主宰期间,南亚在地缘上基本是一体的。随着 1947 年大英帝国退出南亚次大陆,渐次形成了印巴分治和其他国家独立的局面。与之相伴随的是,南亚地区原本的地理、交通、文化、政治、经济上的各种联系,都因为随后的战争与政治因素而被人为切割。大英帝国塑造出的地缘格局,可以说深刻地影响了二战后南亚国家之间的内部互动,以及域外大国涉入南亚的方式。

这种地缘格局,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就是呈现出单极体系的特点。不论在地理上还是在其他实力指标上,印度都是南亚地区毋庸置疑的霸主。从地理上看,整个南亚次大陆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地理单元,北边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南边有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限制,西边有伊朗高原的阻隔,东边则有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边境的层叠山障。印度占据了整个次大陆约 64%的领土、74%的人口和 81%的 GDP。

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南亚形成了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特征。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冬季时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大陆冷空气流入南亚,雨季时则阻挡了西南季风穿越山脉,这样就使喜马拉雅山脉两侧的人民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里,喜马拉雅山脉成为东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也同样由于地理阻隔之故,南亚形成了独特的 “印度文明”。印度及印度教文化则成了这一文明的代表。

印度领导人信奉 “天定命运观”。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的名言可谓家喻户晓: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另一位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也曾说过: “每一个印度人,不管他是在国内还是在他乡,始终相信印度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但是,现实却总是让印度的 “大国梦”一再受挫。印度不仅不满足于地区霸主的定位,同样不惮于追求“大国梦”,一直都在动员各种外交资源追求大国地位,如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等。但凡大国 “标配”,印度也都会努力争取拥有,如航母、核武器。冷战后,印度力做地区霸主和世界大国的信心再次增强,特别是印度经济崛起更是让很多印度人相信 “21 世纪是印度世纪”。

印度在南亚 “无可匹敌”的实力,加上其文化自信和经济崛起,自然导致了南亚区域内部两组力量的战略博弈: 一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生存之争,另一组则是印度同南亚小国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之争。

(一) 印巴分歧和冲突是决定南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这种分歧和冲突是具有 “根本性”的,都是双方维护国家政治认同的 “本体安全”所需要的。说回到两国的立国之本上。1947 年 6 月 3 日,大英帝国的印度总督蒙巴顿制订 《印度独立法案》,依据宗教信仰把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这事实上是等于变相承认了两个国家的立国根基 ( 存在的理由) : 印度是印度教教徒的领土,巴基斯坦是穆斯林的领土。所以,建国后,不论是巴基斯坦还是印度,在重新塑造国族认同时,都将对方作为自己国族认同的 “他者”。巴基斯坦的 “他者”是印度,印度的 “他者”是巴基斯坦。

1 2 3 4 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