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纯:中国提速复工复产,维护全球产业链完整与稳定,助力世界经济复苏
2020年04月25日  |  来源:文汇  |  阅读量:2599

4月14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中欧班列(渝新欧)“中国邮政号”在卸货。

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时代的非传统安全冲击,短时期内席卷了全球。世卫组织每日疫情报告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4月23日10时(北京时间23日16时),中国以外新冠确诊病例达到2460490例;中国以外死亡病例达到171052例。新冠病毒不仅吞噬生命,而且也严重冲击了各国的经济活动和正常民生秩序。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大幅下调了该组织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新的预期为:全球平均-3%;发达经济体平均-6.1%。其中,美国-5.9%、欧元区-7.5%,日本-5.2%;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平均-1.0%,中国为1.2%。显然,在疫情对全球经济黑云压城的当下,世界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复苏寄予厚望。中国也不负众望,据工信部数据,截至3月2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分别达到98.6%和89.9%,中小企业复工率也已达到76%,开工步伐明显提速。

应当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和民生造成巨大冲击。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了6.8%,这是1992年以来中国最大的单季跌幅。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中国各级政府坚决的抗疫政策和周全的复工复产举措,以及企业、民众奋发自助精神是经济复苏、民生纾困的稳固基石,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首先,在全国人民全力以赴抗疫并取得阶段性胜利、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同时,中国力促复工、复产和达产。最近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在“六稳”之后提出保就业、保产业链等“六保”,配合“新基建”项目,明确了抓手和方向;各地政府认真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上海不仅及时出台了“支持企业28条”具体举措,还积极走访中外企业,解忧济困,改善营商环境。其次,以义乌商贾为代表的广大企业家本着“生存就是硬道理”的信念,或转向内需,或维护出口渠道,奋发突围,为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复原,添砖加瓦。其三,“东边不亮西边亮”,去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1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显然,在外部需求受制于疫情之际,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容量是中国经济快速复苏的底气所在。最后,危中有机,中外疫情和“宅家”模式,催生和助推了信息网络为基础、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电商新业态等的蓬勃发展,以5G建设等为核心的新产业、新业态将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增添新附加值。

(国际)(2)中欧班列(武汉)恢复常态化(3674632)-20200425011152.JPG

4月14日,在德国杜伊斯堡,中外嘉宾出席中欧班列接车仪式。

中国推动复工复产提速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民生恢复有着巨大影响,对全球产业链的维持更是意义重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目前是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3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地,65个国家的最大进口来源地,近年来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持续超过30%。中国的快速、领衔复苏,对全球的抗疫以及世界经济复苏制造业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同时,从全球产业链来看,作为制造业占全球25%的大国,中国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余种产品产量全球第一,遍布23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经济的加速恢复,对世界产业链来讲,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基耶娃感叹的:“中国正在鼓励企业复工复产,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也是好消息。” 尽管由于疫情影响,加之美国一些政客“落井下石”叫嚷着要“回流”和“脱钩”,使人们对我国产业链的安全产生了担忧。但应看到,我国产业链是市场化形成的,对于那些国家而言,不仅全身而退恐非易事,而且短期还有抗疫、复产以及资本避险的需要。

中国推动复工复产提速,也将更好地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恢复。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同比增长3.2%,高出我国外贸增速9.6个百分点,占比达31.4%,主要进出口商品原油和机电产品分别增长20%和20.1%。随着3月28日武汉重启中欧班列,标志着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第一季度,中欧班列共计开行1941列,同比增长了15%,运送17.4万标箱货物,在疫情期间实现了逆势上扬。3月更是创下开行总数和去程班列数量的历史新高。

中欧班列在有力促进国内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的同时,也极大地支持了包括欧洲在内的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防疫和救助。中国的复产复工,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疫情下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坚持多边主义作出了担当和贡献。

全球仍在战“疫”之中,中国复工复产的提速,不仅助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复苏,更是维护了世界产业链的完整与稳定,有力推动了中国和其他经济体的互联互通。

(作者是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教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