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栋:西方陷入困境对中国的利与弊
2017年06月23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4242

最近几年,欧美日发达国家集体性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之中。这种困境有着很多体现:政治混乱,反全球化浪潮上升,经济长期停滞,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失衡,等等。对此,一些国人,包括一些学者和评论人员认为,欧美日陷入困境,给了中国一个超越发达国家的良好战略机会。也有些人并没太多战略上的想法,只是本能地认为:欧美日国家长期对中国指手画脚,像个“教师爷”一样。现在它们自己面临困境,中国人终于可以解气了。

这些认识和情绪都可以理解,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那就远远不够了。细致分析,就会发现欧美日的困境具有“普世性”的原因和影响,中国不能完全置身事外。

欧美日国家当前面临的困境,并非简单的对外战略不当,也不仅是社会经济问题,而是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异化的产物。这些问题,在中国也都不同程度存在。

首先,在政治上,欧美的困境会间接危害中国。发达国家普遍存在民粹主义情绪上升的问题,并得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助力。这些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也可能影响中国国内社会,从而制约我内外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在外交方面,民粹主义可能增加发达国家对外政策的不确定性,寻找“替罪羊”的可能性上升。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将面临更多压力和不确定性。

其次,在文化上,欧美日困境的根源,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发达国家困境的核心,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现代性扩张背景下人的异化。生产和生育等自然功能,被政治和社会观念扭曲,导致人口结构变化,及至政治分散化和碎片化。欧美国家形成政治共识困难上升,政治极化和对立现象增加。日本虽可通过移民政策避免政治碎片化,但代价是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可能的倒退。这些问题,在中国也同样潜藏。中国新生代的劳动积极性和生育积极性同时出现下降趋势。只是因为中国现代化水平还未达到发达程度,问题暴露得相对少一些而已。

再次,在经济上,欧美日的困境,会拖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中国经济曾长期依赖出口。近几年来,对外经济依存度虽然有所下降,但出口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来源。欧美日的困境,将会削弱这些国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一些国家经济民族主义情绪上升,还可能增加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关系。这些都会损害我国的经济利益。

因此,在全球化时代,欧美日国家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对我们也具有警示意义。盲目乐观与幸灾乐祸,都可能误导我们。

当然,欧美日的困境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提供了机会,至少是给我国塑造一个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客观而言,现在欧美日国家面临一定困难,事实上推动力量对比朝对中国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一个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一个互动式的新型大国关系,更加值得期待。

另外,这也给了中国以更加合适的条件,与发达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合作的机会。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长期视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并以此或试图以此为前提来规划自己的对外战略。但现在欧美日面临的困境,多数与中国没有关系,而是内生性问题。这给发达国家重新审视自己提供了可能性,有利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威胁和地区性问题。

更重要的是,中国要从欧美日困境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反思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风险。发达国家的困境来自一个悖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正在破坏着现代化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福利水平提高和女性地位提高,本来都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但这些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导致个人责任意识下降,规范意识薄弱,传统家庭观念和劳动观念被损坏。这些问题,在中国也都不同程度存在。

弄清发达国家困境的根源以及对中国的利弊后,中国更应该以平常心和理性视角看待它,并及时反思自己的现代化路径。

(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