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织造“光嫁衣”无数,上海光源点亮科研路
2019年05月07日  |  来源: 科技日报  |  阅读量:5317

上海光源是我国大陆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于2004年12月开工建设,2009年4月29日竣工,5月6日对用户开放,性能指标国际领先。今年5月6日,上海光源迎来用户开放10周年。当天,记者在同步辐射前沿发展暨上海光源开放十周年学术论坛上获悉,10年来,上海光源完成了通过专家评审的实验课题1万多个,服务了遍布全国500多家单位2500多个研究组的24000多名用户。

 

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凸显出大科学装置对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据悉,上海光源用户成果发表的期刊论文超过5000篇,其中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近100篇,SCI-1区论文约1500篇;用户成果入选国内外重大科学科技进展15项次,获国家科技奖7项。2012年以来,在中科院每年组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果评比中,上海光源产出的重大和重要成果占比都超过了1/3。 

记者了解到,上海光源二期建设正在加紧进行,其中首条光束线站X射线通用谱学站首轮试调成功。预计到2022年,上海光源将有40条光束线60个实验站投入运行,届时每年将有近万名科研工作者在装置上开展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上海光源二期建成投入运行后其微观时间探测能力位居国际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的前列水平,也是我国未来5—7年内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同步辐射光源。 

开放10年,上海光源支撑的用户科研成果瞩目。“10年间,上海光源支撑诸多领域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带动了结构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科学院上海大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强调上海光源对我国结构生物学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上海光源支撑的基础科学研究中,清华大学施一公和颜宁研究组的TAL效应蛋白特异识别DNA机理,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清华大学颜宁课题组的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结构及工作激励研究入选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兼具强度与延展性的超级钢、应用于京沪高铁的新一代高强高导铜铬锆合金接触线、中石化研究团队开发的全新结构分子筛材料、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环节的新药研发……在上海光源的支撑下,新兴战略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上海光源的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有20家药物研发企业在此开展研发工作。该站提供国内药物研发一种基于结构的新的药物研发手段。与传统手段相比,基于结构的研发手段更高效、更精准,第一个成功上市的药物仅用时6年,促进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新药研发工作。 

此外,10年间,上海光源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和实验方法学发展、后续工程建设、In-house研究,提升了装置本身的性能水平和实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团队研制的部分插入件出口到巴西、韩国等国家;15线19站百余种的实验方法,支持了上海光源的科研成果产出率。   

“10年的稳定运营其实比建造的意义还要重要。”曾经参与策划上海光源建造规划的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施尔畏在论坛上强调。正因为上海光源的平稳运行,让人们看到了大科学装置对科技成果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家对基础科学原创成果的重视,张江科学城迎来了建造大科学装置集群的高潮,张江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集群排进了张江科学城规划建设的日程表。

 

如今,上海光源已成为张江实验室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它的周围,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海硬X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大科学装置集群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光子科学中心。 

赵振堂指出,当今世界同步辐射光源大科学装置建设依然如10年前那般势头不减。随着瑞典MAX-IV于2017年对用户开放,欧洲ESRF-EBS、巴西SIRIUS今年调束,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已经开启。面对新的机遇挑战,上海光源未来将如何发展?“下一个10年将是上海光源黄金运行开放时段,上海光源将持续产出重大成果,培养同步辐射骨干人才,发展新一代同步辐射光源不掉队。”赵振堂说。

侯树文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