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 李津津 : “一带一路”拓展人民币国际化新空间
2019年04月01日  |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7期  |  阅读量:5667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然产物。自2009 年央行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进展。“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难得的投融资载体、国际分工环境和市场条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将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态势,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带一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

“一带一路”不断夯实人民币区域化基础

从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看,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而“一带一路”将亚太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连接起来,能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助于夯实做强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增强区域内人民币结算、计价和储备等国际货币职能。

过去五年来,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0%,目前已成为25个沿线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占外贸总值已上升至27%。2016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实际收付7786亿元,占双边贸易额的13.9%,比2012 年年末提高了4.3 个百分点。

“一带一路”建设还助推人民币在大宗商品计价结算等关键领域实现了突破:目前,俄罗斯、伊朗等国已经采取一定措施“去美元”,开始使用人民币来代替美元为石油计价;与此同时,我国与沙特等国以人民币对石油计价也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近年来,马来西亚、俄罗斯、菲律宾、尼日利亚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央行,已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其外汇储备,还有更多国家的央行表示愿意持有人民币。人民币在部分沿线国家已开始发挥储备货币的职能。

“资产型”和资本项下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2009年至2015年期间,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模式主要是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动人民币“走出去”。这对中国来说是一种“负债型”和经常项目为主的人民币国际化。这种国际化模式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依赖程度较高,受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较大。2015年下半年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大幅下降便是例证。

在“负债型”和经常项目为主的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资产型”和资本项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其主要表现是,人民币对外投资、人民币境外信贷和熊猫债发行的迅速发展。据估计,2018年三季度末,我国人民币境外贷款余额逾5000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愈30%。201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298.3亿美元,按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约两成是以人民币方式出资估算,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约1800亿元。其中大部分人民币对外投资和境外信贷是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的。例如,2017年以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分别提供了等值人民币2500亿元和1300亿元的“一带一路”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金融合作。目前,已完成了大部分人民币资金投放。丝路基金新增1000亿元人民币资金,未来将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将达3000亿元人民币。2018年一季度末,银行间债券市场“一带一路”熊猫债累计注册约1200亿元,发行超480亿元。“一带一路”建设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申报规模达654亿元,拟发行金额也近524亿元。“一带一路”债券试点通知的发布,将进一步加快“一带一路”债券市场的发展。

多层次布局且交易活跃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进一步夯实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力发展多层级的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有利于打造人民币的资金运作平台、资产管理平台、清算结算平台和风险管理平台,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在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首尔等金融中心建立了人民币离岸交易市场,中亚和东欧一些地区的人民币交易也开始逐步升温。未来,“一带一路”仍将是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增长最快,潜在人民币交易规模扩大最为迅速的区域。

与此同时,人民币“一带一路”的清算体系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在全球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其中7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成为离岸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成功上线运行,进一步满足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在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中对资金清算和结算的需求。

此外,人民币还与多个“一带一路”国家货币实现了挂牌交易,包括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俄罗斯卢布、韩国韩元等12个“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直接交易,为发展离岸人民币衍生品创造了条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货币合作不断深化。2008年以来,中国先后与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22个,金额合计5752 亿元人民币。通过货币互换机制向离岸市场和沿线国家提供人民币流动性支持,为沿线国家使用人民币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一带一路”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一是美元的国际货币统治地位,成为人民币国际化不可忽视的重要障碍。受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美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货币使用惯性,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会降低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与投资过程中的便利度与接受度,对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带来一定挑战。五年来,虽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快速增长,但跨境贸易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占比却相对不高,就是很好的例证。此外,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原油期货虽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但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交易定价仍是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全部用人民币进行大宗商品计价结算存在相当的难度。

二是“一带一路”区域风险水平较高,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不小的挑战。在“一带一路”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能面临经济环境、国际治理机制以及金融错配等风险,都会形成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部分国家主权风险较高,开放程度较低,市场机制不健全,营商环境不佳,缺乏信用体系,加之货币币值不稳定,容易产生货币信用与金融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历史和宗教状况千差万别,政治稳定性较低,相关区域既是地缘政治冲突的热点地带,也是全球主要政治力量角逐的焦点区域,对外投资和境外贷款等面临很现实的投资安全挑战。“一带一路”的治理机制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础,这种友好协商型的安排,更具有包容性,但在国际上尚无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未来,在项目推进、实施、管理和协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规模的长期资金,但流入该地区的多为短期资金,存在期限错配的风险。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储蓄率较高,但资金却大都流向欧美等区外,本地储蓄不能用于本地投资,存在结构错配的风险。

三是软环境障碍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一定的制约。“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还面临现有信贷政策支持不足、投资保护和纠纷解决、风险评估与预警、债务违约与救助、投融资信息透明等方面的软环境的掣肘。一方面,中国金融机构面对“一带一路”沿线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类型,现有的风险评估理念、评估架构、评估工具等都需要提升和完善,同时在融资期限、利率和审批方面的相关规则,与开放共享理念也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以吸引资本输入为主,比较重视通过与其他国家商签投资保护协定来吸引外资,但从当前双边、多边和司法程序看,存在投资保护不足、保护力度有限、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 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