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一带一路”有四大支柱,新起点上如何筑牢?
2024年01月17日  |  来源:上观新闻  |  阅读量:2843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经十年了。这一倡议,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开放的治国理念、宽广的战略视野、卓越的政治智慧、强烈的使命担当,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战略决策。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应该认识到,进一步筑牢这一倡议的“四大支柱”,有利于在化解各种挑战中开创“一带一路”更辉煌的未来。

何谓“一带一路”的“四大支柱”?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人们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这一倡议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人们一致的回答是,这一破解当今世界日益加重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中国方案,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这一回答抓住了根本,显然是正确的。其重要根据,就是这一倡议有“四大支柱”,强有力地撑起了“一带一路”的新天地。

那么,这“四大支柱”是什么?就是古丝绸之路文化、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

一是古丝绸之路文化。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讲到“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他还用诗一般的语言说道:“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十年后,他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也明确地说过:“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可见,古丝绸之路文化是“一带一路”倡议第一大支柱。有专家曾以详实的史料,介绍了古丝绸之路上跨国贸易商团的“代购”业务和“共享骆驼”,非常有意思。更重要的是,古丝绸之路不是像近代英国用炮舰打开的鸦片贸易之路,而是一条中国和中亚等各国商人和平交往的商贸之路。这种深厚的文化传统,正是今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平合作的文化基石和支柱。

二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之所以会形成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因为中国已经把对外开放确立为自己的基本国策。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封闭必定导致落后,开放可以改变落后。中国的对外开放,伴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和作出改革决策而成为基本国策。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从创办四个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开始,到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再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时,正是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太”和“战略再平衡”以削弱中国经济影响力之际。面对这样的挑战和压力,我们没有退缩,而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一带一路”上再一次创造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奇迹。即使在有人歪曲“一带一路”是“新殖民主义”“新朝贡体系”“债务陷阱”之时,甚至在有人无理制裁中国企业,对我们开打贸易战,“脱钩断链”噪音甚嚣尘上的时候,我们也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坚持和相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经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由此可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坚实的支柱。

三是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时,最具魄力的决策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尽管当时有许多人包括一些学者对此不理解,但是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判断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得失,认为经济全球化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存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而带来的挑战,决定以“趋利避害”的对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大无畏的态度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要知道,当时世界上有两大论坛,设在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举起的是“经济全球化”旗帜,而设在巴西南部阿雷格里港的世界社会论坛则以“反全球化”与之对垒。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左翼政党和非政府组织几乎都参加了世界社会论坛,而世界上最大的左翼政党中国共产党则决定加入世界经济论坛。特别是后来,当一些主张经济全球化国家的内部也出现“逆全球化”思潮时,中国依然坚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时强调,困扰世界的问题很多,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并发出了“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的时代强音。“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以经济全球化为重要支柱提出的。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海洋经济全球化的特点,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则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阶段。这是了不起的大决策。比利时布鲁塞尔研究所的相关研究表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打破发展瓶颈,而且能够降低相关国家的铁路、航空及海上运输成本达10%左右。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将使参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到2030年,“一带一路”倡议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既以经济全球化为支柱,又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了新阶段。

四是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和平崛起之后,世界面临怎么和中国相处,中国也面临怎么和世界相处的大问题。中国在和平崛起进程中提出,中国和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可以在此基础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的时候,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两件大事,时间都定格在2013年。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柱;“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的成功,也证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能够实现的。目前,“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已经达到3000多个,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打造了诸如瓜达尔港、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上树立起了一座座里程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这“四大支柱”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中国和世界,是“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何谓“筑牢”?

我们提出要“筑牢‘四大支柱’”,那么,什么叫“筑牢”呢?

“筑牢”,首先是理念要筑牢,把这“四大支柱”作为自觉的思想理念确立起来。其实,这“四大支柱”从单个概念讲,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到实践推进中,乃至于在“一带一路”理论研讨中,都是我们频频提到的概念和理念,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但过去,我们并没有把它们作为支撑“一带一路”倡议的“四大支柱”来认识。今天,我们把这四个重要理念作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提出来,并把他们作为支撑“一带一路”倡议的“四大支柱”提出来,就是要把这些日用而不觉的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思想和行动的思路。也就是说,筑牢“一带一路”倡议的“四大支柱”,首先要从思想理念上筑牢。

“筑牢”,就是要有理性的清醒和自信,在任何时候都不动摇。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从国际舆论上看,各种质疑、歪曲、攻击的声音几乎没有停止过;从国际关系变化看,一些国家近年来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世界经济面临的衰退风险对“一带一路”也构成了挑战,特别是疫情期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断,对于落实“一带一路”的建设项目,冲击也很大。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而不是空想主义者,在国内问题上强调要时刻准备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推进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时候,也要准备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出筑牢“四大支柱”,就是对我们的事业和前途要有坚定的自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筑牢”,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一带一路”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实施,仅仅用了10年就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应对各种重大挑战的进程中推进的,过去是这样,今后也会是这样,我们必将遇到许多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重大挑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我们不仅要认真应对美国提出的印太战略和印太经济框架,而且要认真应对和处理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既有地缘政治带来的问题,包括可能会遇到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突如其来爆发的区域性冲突和战争的风险,也有相关国家和地区存在的恐怖主义威胁等问题;既有区域性经济上的诸多问题,要做好和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接,也有相关国家宗教和文化的差异带来的问题;既有相关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带来的诸多困难,也有我们对外投资包括中国企业在对外拓展业务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同外方沟通、协商和管理上存在的不足。这些问题和困难,每一个都要认真对待,不能懈怠。之所以要强调筑牢“四大支柱”,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问题。

“筑牢”,最重要的是要形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共同行动。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这就是: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二、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三、开展务实合作;四、促进绿色发展;五、推动科技创新;六、支持民间交往;七、建设廉洁之路;八、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这八项行动,把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到了历史的新高峰。需要注意的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是“行动”,而不只是“主张”。高峰论坛之后,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行动”,要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当此之际,就更需要明确我们推动各国共建“一带一路”有“四大支柱”,更需要我们自觉地弘扬古丝绸之路文化,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新阶段,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

智库研究如何“建新功”?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谈谈,作为党和国家的理论工作者,作为研究“一带一路”的专家学者,如何在新起点上,在“筑牢‘四大支柱’”中建新功。

强调“建新功”,就是因为我们已经为研究、宣传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在过去的研究工作中,为中央和地方提供了许多有重大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现在要思考的是:怎么“建新功”。

我的建议是,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方向深化“四大支柱”研究,并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党和国家需要的对策建议,为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建言献策。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也需要“落地”,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为落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精神,作出新时代中国学者的新贡献。

(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研究员。现兼任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

分类: 全球治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