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仲平:欧洲形势和中欧关系
2021年10月15日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  阅读量:4001

一、欧洲形势

过去70年是欧洲一体化的70年,也是欧洲享受了一体化红利的70年;没有一体化,欧洲的实力、地位和影响难以想象。通过一体化,通过区域合作,欧洲扭转了战后衰落的命运;通过一体化,欧洲才有底气在这个世界上维护它的权益,维护它的影响。但是近年来民粹势力的兴风作浪对欧洲一体化具有破坏作用,英国脱欧是民粹主义推动的结果,现在欧洲国家大选比如德国大选、法国大选、意大利大选,以及欧洲议会选举,都有很重要的力量反欧洲一体化、反经济全球化、反移民。民粹力量成了观察欧洲内政和外交,以至于欧洲前景的一个很重要的风向标。

如果一体化难以持续发展,欧洲的世界影响力将减弱,欧洲将被边缘化。现在欧洲的政治家、战略家看得很清楚,他们不断地为欧洲今后的一体化在寻找新的动力。什么是新的动力?“中国崛起”、“美国靠不住”、“俄罗斯威胁”,今天大谈特谈的“战略自主”是对欧洲一体化的一种新包装、新话语、新叙事。民粹主义高涨,要求欧洲领导人,像马克龙这样的人对讲了70年的一体化的话语进行重构、重建、重塑。战略自主,实质还是将欧洲一体化向深处推进。经过国际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难民危机、新冠疫情,欧洲经济社会受到巨大冲击,加剧了欧洲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和文化差异,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民粹主义的影响力就会下降,对一体化的发展就会有利。同时中美博弈的加剧,也有利于欧洲推进自身战略自主建设。欧洲国家不想再次成为大国竞争的竞技场,它本身也想当成为一支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未来几年欧洲经济能否保持增长态势,社会能否保持稳定对一体化、对欧洲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

欧洲现在在做什么事?欧盟的大脑在想什么?

不能让过去十多年的危机白白浪费,相反应该把危机转化为机遇,让欧洲在后危机、后疫情恢复中实现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通过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推动欧洲经济更具韧性,更具可持续性,更具国际竞争性。韧性或者叫复原力,是欧洲现在讲的最多的一个词,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打不垮。欧洲总说要有韧性,说明经历的危机太多了。如何才能打不垮?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制定通过了一项高达7500亿欧元的经济复苏计划,该计划取名“欧盟下一代计划”。“下一代”的意思就是通过绿色、数字双转型,实现欧洲长远发展。

二、中欧关系

中欧关系在过去几十年基本是稳定的,各自的实力和影响力没有重大的变化,国际战略环境也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但是近年来中国在变化,欧洲在变化,中欧互动的国际环境在变化,这一背景下中欧关系出现了新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互不适应,欧洲不适应中国,中国也不适应欧洲。欧方对中国实力影响的增大不适应,中方对欧洲对华认知的变化也不适应,说好是伙伴,却老提竞争,甚至还提对抗。中方不适应欧洲新的对华政策。在双方关系中合作成分还在,但是竞争成分在增加,导致中欧关系挑战增多。欧盟对中国的四个定位中有三个就是竞争性的。欧美都有协调对华的意愿,美国联欧制华,欧洲国家虽然不愿意把自己绑在美国与中国对抗的战车上,但是很清楚,在一些与美国有共同利益的领域,欧洲有动力和美国共同给中国施压。有两个领域比较清楚,一个是所谓价值观领域,一个是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领域。欧洲当下讲的最多的词除了刚才说的韧性之外,还有一个词是志同道合者,强调与价值观相同的国家加强合作,不包括中国。

三、中美欧三边关系

近年来大国关系出现新变化,真正意义上的中美欧三边关系已经形成。过去人们谈中美俄比较多,中美欧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体,是世界经济体系中当之无愧的三极。欧美虽然联系紧密,但是对华利益并不相同,一位欧洲高级外交官讲过一句话,这句话能帮助我们理解欧洲和美国看中国的差异性。他说,美国不喜欢中国,因为你是中国;欧洲不喜欢中国,是因为你做的事情。总之,欧美虽然联系紧密,但对华利益并不相同。

中、美都在加强与欧洲的关系,美国拉拢欧洲,中国推动中欧紧密合作。欧洲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倒向中美当中任何一方,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所以对于中国来说运筹三边关系具有现实性。既要重视发展中欧、中美双边关系,还要重视在发展中欧、中美双边关系时考虑“第三者”,在对欧关系中考虑美国因素,在对美关系中考虑欧洲因素,以此来增强大国关系中的合作性,减少对抗性。

(作者:冯仲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本文整理自作者在2021年8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40周年所庆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