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峰:中国“走出去”步伐只会越挫越勇
2021年07月27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3104

日前发生在巴基斯坦北部针对中国工程人员的恐怖袭击事件引起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在讨伐和谴责恐袭的声浪中,从经济角度唱衰“一带一路”倡议、贬低中巴经济走廊的有之,从政治角度冷嘲热讽中巴关系甚至幸灾乐祸的也有之,其中还不乏出于对中国海外人员安全的担忧进而质疑对外援建的声音。

客观来看,中国近年来正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和经济竞争前沿,在全球乱局发酵且前路不明之际,我们海外安全利益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丰富。从众多工程人员到海外中资企业,从项目驻地直至海陆交通要道,需要保护的海外利益越来越多。

毋庸讳言,“走出去”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与中国有着全方位合作关系的“巴铁”,虽然高度重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近年来还新建一支1.5万人的特别安全部队专门保护在巴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中资项目,但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局部地区的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近期邻国阿富汗暴恐活动抬头,刺激了一些蛰伏已久的恐怖势力再度蠢蠢欲动。

这次恐袭后,有人提出中国凭借体制优势、经济实力以及市场空间等,没有办不成的事,因此“为了规避越来越大的风险”,应考虑暂时放缓“走出去”的步伐。笔者认为,面对此次恐袭,既要总结经验教训,迎难而上加强能力建设,构建和完善中国海外安全利益保护体系,也要从经济发展、大国竞争和争取国际民心的角度,进一步坚定中国对外开放、拥抱世界的决心和信心。

一方面,必须吃一堑长一智,不能让我海外人员的鲜血白流。未来可以从法律政策、领导机制、力量融合、情报获取、国际合作等入手,积极加强外交斡旋、军事行动、情报搜集、快速出警、舆情管控以及民政安置等涉及国家事权的六大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系统集成水平,并针对海外安全项目的不同性质和实际需求,制定重点保护、政策性保护、一般性保护、预警性保护等差异化方案和措施。与此同时,还应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做法,勇于探索与突破海外安保企业使用武力的局限和替代策略。海外企业也应将安全风险评估、安保方案制定以及与专业安保公司的服务承包作为在高危地区的标配。

另一方面,面对百年变局和战略需求,中国“走出去”的大方向不会逆转。当前,疫情极大冲击世界经济,全球化退潮加速,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分散、收缩与重构趋势。而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硬脱钩”风险增大。美国的政治经济胁迫以及“长臂管辖”使得中国外部发展环境趋于严峻。

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助于发挥我们制造业门类齐全的基础优势,抓住亚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引擎的机遇,强化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和“中国制造”的带动力,努力在国际关系、全球能源供给、全球化产业链和金融体系等方面构建更为广泛、遏制美国可能滑向极端的多层级“国际统一战线”。这种在更高水平推进改革开放、在更深层次融入新型全球化的战略布局,体现的是大国自信,任何在操作和执行层面将“注重国内循环”异化为“忽略国际循环”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

毫无疑问,实现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征程,同时也是一场争取国际人心的时代博弈。最终真正影响世界公众观感的决定性因素不是以力服人,而是行胜于言,是舆论场之外实实在在的成就比拼,是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砖一瓦。正因如此,即便遇到一时的挫折和阻碍,中国仍将继续与国际社会保持高质量的开放合作。

(作者是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