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存宽:如何破解全球气候治理之困
2021年04月30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2520

近年来,包括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同时,工业文明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分配、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代价的分担也并不均衡。不同国家之间,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以及不同人群之间都存在着不均衡,毫无疑问,“巨大物质财富”应该对“被打破的地球生态系统平衡”负责。

习近平主席近日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作为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拥有者和享用者的西方国家,在当今全球气候治理中应担负起历史责任和主要责任,不仅要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同时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切实提高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及韧性,尤其不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或以碳及温室气体减排为手段,打压发展中国家。

中国低碳发展的目标明确且行动坚决,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付出了艰苦努力。去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将“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并在12月12日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作了具体安排。今年两会通过的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要实现“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近4.5个百分点的差距,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中国能源系统将深度脱碳,即以太阳能、风能、核电、水电等非碳基的新能源替代煤、石油、天然气等碳基化石能源。最近的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中国进一步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并计划制定实现碳中和/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长期战略。此次气候峰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和“‘十四五’时期严控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的严格控煤目标。

中国当下城镇化率刚刚超过60%,人均GDP刚刚超过一万美元,要在继续推进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实现低碳目标或实现减排战略,意味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中国须付出艰苦努力。

中国以碳达峰、碳中和的引向与制约,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保护,为破解全球气候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困境提供了方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绿色低碳发展尤其是抓住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是实现碳达峰目标及碳中和愿景的基础支撑,而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又是保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和根本性整体性好转的必要前提,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会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在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上,一方面需要通过低碳产业转型、低碳技术创新、绿色金融创新等,带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环境等各个部门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升级,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基于低碳绿色循环经济理念并借助智能化,将有望加快形成新型生产方式,以碳排放核查、碳中和认证为代表的绿色低碳型服务业将成为新兴产业,为不同主体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市场、更绿色的就业机会。

在高品质生活上,碳达峰、碳中和不仅关系到产业、教育、就业、社会公平等民生议题,需要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要倡导绿色采购、旧物回收、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和零碳出行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并促进其成为公众普遍行为和社会新风尚。

在高水平保护上,碳达峰、碳中和是保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和根本性整体性好转的必要前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全面提高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气候韧性,加快建设生态适宜的人居环境,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心齐,泰山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中国将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自能力原则,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携手各国共创清洁美丽的世界。

(作者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