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0日,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和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主办,由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筹)、中山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港口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协办的“新冠疫情下大国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港口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研讨的形式,来自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中国外交部、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宁夏大学、西北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约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专题研讨会。会议围绕“大国参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港口建设”、“大国参与海湾和红海地区的港口建设”、“大国参与地中海地区的港口建设”三个分论坛展开,参会专家和线上听众近百人。
会议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孙德刚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大使、中国前驻卡塔尔大使高有祯、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研究员、浙江外国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前校长周烈教授在开幕式上先后发表主旨演讲。苏长和教授指出,当前,中国学界在区域国别研究中需要增强对外部知识的储备,形成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吴思科大使分析了港口建设对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参与海外港口建设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高有祯大使提出,在参与海上丝路沿线港口建设中需要加强对对象国的国情研究,利用好官方与民间、政府与企业、中国与世界等各种资源。李绍先院长分析了当前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在海上丝路沿线推进港口建设需要低调务实、有所为有所不为。周烈校长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地区因素等角度探讨了大国参加海外港口建设面临的风险,以及如何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大国参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港口建设”分论坛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张楚楚副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国务学院贺嘉洁副研究员分析了2009年以来东盟海洋合作进程中海洋问题从“安全化”到“去安全化”的转变过程及其原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周士新副研究员讨论了当前参与东南亚国家港口建设的主要国家与大国博弈态势。庄梅茜老师从历史的视角探讨了东南亚港口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角色。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张屹峰副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文少彪老师分别聚焦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与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剖析了中国参与南亚港口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薛松老师、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研究员对本场主题发言做了点评。
“大国参与海湾和红海地区的港口建设”分论坛由中山大学中东研究中心陈杰教授主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金良祥副研究员分析了印度和日本参与伊朗恰巴哈尔港口建设的历史过程与现状。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邹志强副研究员探讨了西方大国对海湾地区港口的军事化使用、以及中国参与海湾地区港口建设的进展与特点。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孙德刚研究员讨论了阿联酋和中国参与吉布提多哈雷港建设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中国参与吉布提港口建设彰显“以发展促和平理念”。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赵军副研究员以中国参与埃及的港口项目为案例,探讨了中国在埃及参与的港口项目进展,以及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扎耶德阿拉伯与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薛庆国教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殷之光副教授对本场主题发言做了点评。
“大国参与地中海地区的港口建设”分论坛由中山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曾记副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邹志强副研究员探讨了中国参与地中海地区港口建设的进展与特点,以及与美俄开展港口外交的差异性。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张玉友博士后介绍了欧美大国参与摩洛哥的主要港口项目,分析了中国参与摩洛哥港口建设的前景与风险。同济大学何少雄老师围绕中国参与阿尔及利亚汉达尼亚中心港项目的动因与前景展开了分析。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张璇博士探讨了中国与以色列港口合作的现状及美国因素对中以海法港项目的影响。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邓皓琛老师回顾了西非港口的渐变历程,探讨了当代西非港口的建设情况。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务学院王正绪教授对本场主题发言做了点评。
最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对本次研讨会作了全面总结。刘中民教授指出,本次研讨的议题具有前沿性与全面性,既是深入的学术研究,又是有高度的战略研究。同时,港口专题研究需要构建完备的学科体系,深化港口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共性与个性研究,拓展大国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港口建设的整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