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绪、汪沛、贝淡宁:对外传播需脱离“应激陷阱”
2021年04月12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2230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和机构以及一些反华分子试图通过引导国际舆论抹黑攻击中国。对于这些试图妖魔化中国、损害中国国家声誉的行为,中国有关部门和媒体一直在进行有力澄清和严厉驳斥,但类似的舆论战远未平息。

为了应对反华分子的恶劣行径,化解中国在对外传播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压力,我们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开放行动,促进外国在华人员、来华人员对外讲述真实中国、报道中国实践。笔者认为,这可以极大地改善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对涉华问题的讨论,引导其向更加客观、理性的方向转变。

国际传播、跨文化交流有两个基本特点。首先,科学研究表明,一国民众如果能了解到其他国家内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例如具体的自然风光、生活场景与社会风俗,哪怕展现出来一些缺陷与不足,这种多样性的报道就能够有效地破除那些抽象陈腐的、非黑即白的刻板偏见。真实而具体的内容能够让人们产生好奇心,也会更愿意理性沟通。

例如,外国民众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或李子柒的频道等渠道,了解到中国精深多元的饮食文化;了解到在中国的大城市外,还有崇山峻岭等等多样而复杂的自然风光;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城市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精神风貌与生活趣味;也了解到中国社会和生活中难免存在的诸多不如人意的方面,就像他们也在自己的生活中体味着各自的悲欢那样。他们就能体会到中国是一个形象丰满而真实的国家,中国的民众同他们一样,在自己的家园里劳作与休憩。

接受过这样多元信息的外国民众,对中国民众苦辣酸甜的日常故事发自内心感同身受,就不会简单地接受某些政客或媒体灌输的“专制国家”“集权政府”等刻板偏见,也就不会盲目相信违反常理的虚假谎言。

在给外国留学生讲中国政治课时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对于中国的好奇心其实非常强烈,但我们所提供的具体材料却远远不够丰富。上课时给学生们展现一些照片,就能非常有力地激发他们的热情去了解进而理解中国。这些照片可以是中国东中西部的地理差异、城市里的某条街道或桥梁,或者一两张教师本人同乡伙伴的现场工作照片等等,都能促使学生们不断追问,不断获取更多具体的对于中国的感知,也更能促进他们以一种开放和容纳的心态来看待中国,同时也反观自己。

其次,对外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自信与真实。我们需要自信开放地承认自己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在对外传播和交流时,愿意承认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与缺点,当然前提是对方也处在这样自信与开放的心态之中承认他们的缺陷,这样双方才能脱离紧张的应激状态,才有可能对相互传递的信息产生信任和兴趣。要脱离这种“应激陷阱”,需要更为开放和自信的一方先迈出一步。这也更有利于打破谣言和抹黑。

此外,一国受众在了解他国的信息时,受到语言和心理习惯的限制,自然地会先去关注本国媒体,并更愿意理解和相信由本国人员提供的信息与观点。因此,由西方在华人员向西方社会传播的信息,只要它们展现了具体的中国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的国际传播就大有裨益。至少,它们可以使得外国民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更为立体与充实,那些由反华机构或媒体刻意灌输的信息就显得无力而单薄了。

近年来,不少在华、来华的外籍人士,向西方讲述了他们眼中具体的、鲜活的、复杂的、真实的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不少西方民众改变了看法。

但是,这些民间人士数量有限,在西方“政治正确”的舆论氛围中,一旦他们在美国的媒体或网络空间从客观、积极的视角描述中国的生活,很容易被反华势力视为“眼中钉”而遭到抹黑。因此,在这场舆论与传播的斗争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在华、来华人士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保持开放,主动沟通与交流,促使更多的西方来华、在华人员,有条件和有意愿将鲜活、具体的中国生活、中国实践、中国故事,传递给西方国家的受众。

对待西方的新闻界、出版界,我们也同样要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区分。总体来讲,西方媒体从中国国内发到西方国家的报道、消息,有的不全面,有误解、误读,但也有的是有利于对外传播正面、具体、非刻板印象的中国形象。例如,美国媒体的有些报道涵盖中国经济在疫情中如何率先复苏、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精准扶贫工程、旧楼加装电梯项目等等广泛的主题。这些报道,对西方读者摒弃对中国的抽象、狭隘的偏见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我们需要更有力地邀请西方正式的媒体人员在中国各地,包括新疆地区,进行适当的采写和报道活动。在杜绝和防止西方专业的情报人员和一些披着民间组织或其他身份的恶意反华人员在这些地方从事活动的基础上,支持外国人士(包括正直的西方媒体人员)在中国从事对外传播,这种开放有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发展,也有利于西方社会对自身的反思。不论是在华工作人员、留学人员、游客,还是媒体记者,只要我们用自信与开放坦然面对,他们在新疆等地一定能看到真实的平和、开放、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随着越来越多这样的信息传播到境外,所谓“种族灭绝”之类的谎言自然不攻自破。

(作者分别是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山东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分类: 全球治理 2021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