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专访 |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吴白乙: “双循环”与“一带一路”协同发展 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2021年01月08日  |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  阅读量:4813

在日前举行的复旦大学第四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上,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吴白乙,请他就“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系和未来发展分享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吴白乙(图片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吴白乙表示,疫情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与“一带一路”建设协同发展,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的强劲动能。

实现以内需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转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国一带一路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有什么深意吗?

吴白乙:“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量。第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对全球合作产生了消极导向;第二是为了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贸领域对中国的不断施压;第三,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实现以内需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转型。

中国一带一路网:“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具体如何理解,这对世界经济会有什么影响?

吴白乙:疫情席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世界经济的前景就像坐过山车。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看到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靠自己来实现以内需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转型。

把内需市场体量的优势发挥出来,中国将实现朝着以购买力为主的经济大国这个方向的转变。假设中国一人买一只苹果,对于欧洲苹果生产国家来说,那就是天大的数字;中国人每天多吃一根菲律宾香蕉,进口量也非常大。但是中国现在没有这么多人可以保证每天购买这些进口水果,所以我们要让大家富起来,让大家能够买香蕉、买果仁、买樱桃、买橄榄油,这样中国内需所拉动的消费将会对世界各国经济做出很大贡献。这就起到了对外部世界的塑造作用,推动了全球化正向发展。

不搞封闭的国内循环 继续推进高质量开放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于2020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如期举办。今年各国企业看好中国市场,踊跃参加进博会,其中4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有500多家企业参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第三届进博会交易采购成果实现较大增长,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

中国一带一路网:有舆论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后中国会更重视国内市场,而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您怎么看?

吴白乙: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践行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步一步踏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从初级的对外开放,走到今天如总书记所说以最高的国际标准来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保证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以即使处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也不会关起门来,而是会更加开放。

比如在全球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上海在不久前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了第三届进博会。通过中国自身发展,实现外溢效应,对世界经济起到稳定锚和推进器的作用,这是我们的决心。

中国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直在加强开放、进一步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下一步我们还要推进更高质量、更富智慧的、更有团结魅力的共商、共建、共享。

补短板 发挥稳定器作用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统计,中欧班列2020年开行超万列,截至11月5日,达10180列,再次创造新纪录,运送集装箱92.7万标箱,同比增长54%,通达欧洲21个国家、92个城市,战略通道作用更加凸显,为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20年11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32000列。

中国一带一路网: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

吴白乙: 疫情期间,国际空运和国际海运均受到很大冲击,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的中欧班列却逆势上扬,为保持亚欧联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稳定发展,可以帮助沿线国家和地区尽快脱离疫情带来的压力,助力他们复工复产。

但也需要看到在推进国外循环畅通过程中,存在不少挑战,要找到“卡脖子”的问题是什么,补上短板。比如,中国过去几十年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国内的交通联通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准。当国内的货物通过中欧班列运输到欧洲国家和地区,它需要大规模分发、转运,但是这些国家的铁路轨制与中国的不同,转运分发能力也参差不齐。此外,由于不同国家制度上没有实现高度一体化,这样就会存在“卡脖子”的现象,一是从量上“卡脖子”,二是从技术和规范上“卡脖子”。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包括资金不足、国外站点城市的航空干线和支线是否实现无缝对接等等,这些都是下一步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和沿线国家从制度、体量、标准以及创新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尽管疫情为全球经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未来世界各国将会是越来越紧密、高度相互依存、互动共进的关系。而“一带一路”合作作为全球化的升级版,将为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发挥稳定器、加速器的作用。

(吴白乙,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