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中国要变成全球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离开中国就意味着“自杀”
2020年10月23日  |  来源:网易研究局  |  阅读量:3208

中国经济将进入第14个五年规划,涉及到第二个百年的开头。如何保证第二个百年能有个“开门红”,是奠定未来发展基础的关键。

最近,中央又提出了以内循环为主、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未来发展的战略。如果与前一阵子中国政府刚刚出台的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相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孰重孰轻呢?

其实,纵观历史,世界上的大国发展从来都是以内循环为主。中国过去的发展也是以内循环为主。只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那些年的全球化势头正旺,国际贸易增长迅速,中国乘上了那一轮全球化的快车。外部需求的不断增长拉动了中国的快速增长,从2001年到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平均在10%左右,但国际贸易出口增长几乎一直在20%左右。但那是一种特殊情况。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巨大变化。我们当然也必须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而不会拘泥于以前的发展套路。

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许多发达国家都陷入了增长停滞阶段。欧盟的GDP从2008年的19万多亿美元下降到了2018年的18多万亿美元;日本的GDP从2008年的5万多亿美元下降到了2018年的4万多亿美元。这里面虽然有汇率变化的因素,但经济增长基本停滞是现实。美国虽然有点儿增长,但主要是靠债务。从2008年至2018年,美国的国债增加了10万亿美元,但美国的GDP只从15万亿增长到了20万亿。也就是说,美国的债务增长是经济增长的2倍。只有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中国的GDP从2008年的30万亿人民币增长到了2018年的90万亿。而且由于中国政府的刺激经济计划,大量基础设施投资明显改善了中国经济的质量,高铁、大量的机场建设、高速公路、4G通信网络建设……“新四大发明”主要都是这10年的成果,让那些到中国来旅游的发达国家年轻人羡慕不已。

事实上,中国经济近些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了从上一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内循环来支撑。比如,2007年、2008年,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高达10%以上,说明了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大,我们的传统出口市场——美欧经济均陷入了衰退,中国对它们的出口也一路下滑。中国只能靠扩大内需、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来对冲外部市场萎缩的影响。应该说,这些措施起到了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效果,而且改善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但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占GDP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到2019年,经常项目顺差占GDP之比已经下降到了1%。

然而,经济增长停滞促发了美欧国家的民粹主义的崛起,而民粹主义舆论又把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沾了全球化的光联系了起来,认为全球化只对中国这类新兴经济体国家有利。于是,逆全球化运动崛起,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与中国打贸易战是这一趋势的自然后果。今年的新冠疫情加重了这一趋势,美欧国家对中国更加警惕,并把中国的抗疫成功与经济恢复都当成对它们制度的挑战,联合起来与中国脱钩的声音此起彼伏。美欧的议会都采取了立法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借机投资兼并它们陷入财政困难的企业;并以国家安全的名义,用仅用的财政补贴它们企业回迁本国。

这时候,无论我们如何怀念过去的发展模式,那种靠出口带动增长的模式再也不可能继续下去了。正是基于这些现实,我们国家才出台了经济发展双循环的政策,要大力加强内循环的作用。

内循环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中国本身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如何调动起这个市场的内需,是能不能形成良性内循环的最大问题。中国的14亿人中,大概有4亿多人已经进入了“中产阶级”,消费能力很强。如果我们能把这个群体增加一倍,变成8亿中产,市场需求起码会翻一番,中国经济增长就有了新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就要提高那些过去消费能力不强的那些人群的收入,增加他们的购买力和增加他们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国内的需求不断增长。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农村。若要增强他们的购买力,必须给他们赋能,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手中的土地能成为资产,流动起来,成为他们投资或创业的资本。所以,从分配角度上看,未来的社会是一个趋向于更加平衡的社会。

二、除了培养消费端外,内循环发展还要注重供给端。供给端的问题是我们碰到的一些技术短板,可能会影响我们未来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所以现在一个内循环的很大的含义是要补短板,要让我们过去在整个的全球产业链中依靠别人的那些部分,变得我们自主可以控制这个趋势。

比如,我们的通信公司在开发5G技术上占了先机,技术领先全球。但5G技术使用的一些芯片,很多却需要从美国进口。但当美国开始把中国当作制裁对象,要用技术封锁来限制中国企业发展时,这些通信公司就陷入了困境。

通信产业的例子可以让我们举一反三,想到其他行业是否也面临同样的威胁。比如,我们的大飞机,许多配件都来自国外,特别是飞机发动机,大飞机的心脏,完全受制于人。汽车产业是否也有相似的问题?机器人产业呢?工业软件呢?要认真地审视我们的各种产业对外依赖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加强我们产业链的布局,预防产业链中断的风险。

最后,虽然加强内循环的能力是双循环发展的重要一环,但外循环对中国发展也同样重要。重要的是,未来的外循环与以前我们参与的别人主导的外循环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过去,我们只是参与了别人的循环,嵌入了别人的生产链。现在,当别人威胁要把我们逐出这个生产链时,或用其他国家来代替中国时,(且不管它能不能做到),我们要做的就是未雨绸缪:一方面让它无法替代中国,另一方面在海外打造我们自己的产业链,以维持中国的吸引力。

中国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态度,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倍增。在未来以内循环为主的增长模式中,发达国家在华企业肯定会有更多的收益。此外,中国有齐备的工业生产能力,如果想脱离中国制造,跟中国脱钩,结果他们的成本会倍增,效率会大减。当中国生产出来同样产品时,那些离开中国的企业势必面临中国企业的剧烈竞争,那时它们的生存都会受到威胁。中国要把自己打造成全球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那一环,离开中国就意味着“自杀”。

我们还需主动打造我们的海外产业链,因为中国在建自己的朋友圈,中国快速的发展也可以让其他国家受益。中国在海外打造“产业园”,一边帮助其他国家工业化时,一边建立中国贸易出口多样化的基地,有利于打破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近些年,东南亚联盟国家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其实体现的就是这种发展趋势。 

(丁一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