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杰:国有企业创新三重跨越
2020年09月29日  |  来源:现代国企研究  |  阅读量:3031

编者按:后危机时代,讨论企业创新判断标准,需要以企业的价值是否得到提升作为一个显著指标。创新改变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引领市场拓展,市场拓展导致企业价值提升,有了这样的尺度和标准,来判断企业的创新是否是有效的,就相对比较有客观标准,不会对于企业价值判断出现常识性错误。

后金融危机时代,谈到创新,最引人注目的明星之一就是马斯克,除了神奇的Space X项目以外,马斯克的创新能力在最传统的、中国公司最熟悉的基建方面也让人刮目相看,2017年2月,马斯克在SpaceX的停车场挖了一条“demo地道”;2017年8月,无聊公司获准在洛杉矶挖掘一条2英里长的试验隧道;2018年11月18日,洛杉矶第一条示范隧道惊艳亮相。在成本控制方面,在美国修建隧道通常所需时间为3—6个月/英里,成本在10亿美元/英里。而这条隧道仅仅花了1000万美元(不含TBM购买成本),只是原成本的1%。隧道成本直降99%,关注马斯克的创新项目,可以发现这种创新是一种系统性的创新,利用现有资源创新的组合:从现有的技术储备,来寻找出最适用的技术,改进企业的组织体系,在理念上进行行业颠覆,从而达到最终的财务绩效,也就是系统性降低成本,得到资本市场的助力,充分体现了创新价值。以财务目标为核心的效率提升,是创新的目标。随着企业财务目标的演进,企业规模、利润与价值增长更多的是依赖于创新的范围经济,而不仅仅是资源的投入造成的规模经济。

企业创新的财务标准是什么?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从诞生到成熟壮大,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尤其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发明,降低了全球贸易的资本成本和推动技术创新的风险成本。现在经常挂在经济学家嘴边的例如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利润是企业的生存的目的,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等等,充分说明了企业创新最终体现为财务绩效的改进。概言之,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不断地创造可持续的利润,实现企业的目标——创造可持续的利润和可持续的业务发展模式。

观察企业的发展历史,创新的财务标准或者说目标也随着竞争格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一直是竞争的主体,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演进,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竞争到今天寡头垄断。企业的发展模式也从资源投入型变成了创新引领型。同时,企业的财务目标也与时俱进,从最早的销售最大化演进为利润最大化,二战后随着全球市场,无论是大宗商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以跨国公司寡头垄断成型、价值最大化成为跨国公司的财务目标。

后危机时代,讨论企业创新判断标准,需要以企业的价值是否得到提升作为一个显著指标。创新改变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引领市场拓展,市场拓展导致企业价值提升,有了这样的尺度和标准,来判断企业的创新是否是有效的,就相对比较有客观标准,不会对于企业价值判断出现常识性错误。例如截至今年3月12日,A股市场贵州茅台最新市值14553亿元人民币,贵州茅台的体量相当于美国最大的航空制造商波音的市值加上新能源汽车代表特斯拉市值的总和。看到这样的数据,能不能理解为茅台集团是不是具有国际市场价值?茅台集团的价值果真可以超过波音这样创新引领价值提升的跨国公司?显然稍有常识的观察家都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何看待这个市值差距?从创新角度看会更有说服力,显然,茅台集团的创新能力还不能与波音公司或特斯拉公司相比,因此导致茅台集团的全球市场范围有限,从财务目标来类比容易发现,尽管茅台集团利润不低,但仍旧属于追逐利润最大化型传统企业,与有效创新型引领的跨国公司相比,价值并不高,例如茅台酒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度无法与波音公司相比,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市值不如茅台,但2019年中期,波音的营收是茅台的6倍。从对国际市场行业标准引领而言,茅台集团甚至很难用说价值与波音公司相比,用通俗的话说,这个世界市场上可以没有茅台酒,但没有波音公司恐怕就很不方便,国际产业格局就会大不一样。

为什么国有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

从理论而言,企业是盈利的组织,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句话。但如果进一步的分析就可以发现,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企业的发展模式逐渐从资源投入性成为效率引领性,也就是经济学家常所说的要通过创新来带动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推动经济增长。同理,伴随企业从小到大发展过程中,财务模式的变化和有效创新的推进,企业的财务目标也不断演进:从最初的追逐销售最大化、到追逐区域市场利润最大化,最后是实现全球市场价值最大化。这些财务目标既是企业创新的判断标准,也成为企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壮大的标杆。

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工业化国家,整体的工业化进程水平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资源以及技术,都有明显的短板。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已经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寡头垄断竞争。二战以后国际竞争的主体,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存在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教科书上所讲的自由市场竞争。在全球化环境下,任何企业很难置身国际市场和国际产业分工之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既要面对国际市场失灵问题,也要面对在国内市场竞争过度的环境。

在当今国际市场上,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垄断资源与技术储备基础上标准之间的竞争,也就是不断地通过现有资源与技术储备创新各种行业的新标准,方法技术创新的作用,从而实现垄断利润,并通过资本市场的资产证券化过程不断进行价值评估与增值。以信息产业的粮食芯片供给而言,中国2017年在半导体芯片进口上的花费已经接近原油的两倍,达到2601亿美元。在芯片领域,美国是整体式、全方位处于领先地位,而我们只是在某些领域里面有所突破,并且这些领域也并非核心、高端的领域。一颗芯片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一条生产线大约涉及50多个行业、2000—5000道工序。全球芯片仍主要以美、日、欧企业产品为主,高端市场几乎被这三大主力地区垄断。

信息产业是基础产业,这在我国这样人口众多,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市场需求旺盛,收入水平不高的国内需求环境下,追赶国际产业创新显然障碍重重,而在国际市场失灵条件下,这种创新在国内市场又具有准公共服务功能,集中相应创新资源服务公共利益成为创新的选择,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创新能一定程度弥补市场失灵问题。尤其是与英美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通过公共资源投入,参与国际竞争,国有企业通过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在国内市场上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作用,发挥各种类型主体的市场活力,推动有效创新,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里面需要进行概念上的厘清的是当代我国国有企业,在国际上更类似于一种跨国公司可以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在国内而言,更类似一种公共公司,股权多元化,管理层职业经理人化,是国内市场竞争的主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准公共服务的职能,因此今天我们看待国有企业不仅仅只从国有股的比例大小,更多的是从国际与国内市场的特点进行判断,这样对于国有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才能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性的把握。

国有企业创新的三个财务标准是什么关系?

创新财务标准是基于实现企业不同阶段财务目标。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有企业,创新的财务目标也有所不同。从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我国国有企业创新的三个财务判断标准是销售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三者的关系是:创新的基础是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创新的动力是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利润,创新的制高点是能够不断创造市场价值。

1 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