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球蔓延与世界经济发展新态势云端学术研讨会召开
2020年04月29日  |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  阅读量:7560

  第二,关于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目前和今后国际秩序的变化存在中国是否继续崛起和美国霸权是否进一步衰落的四种可能性,尽管过去若干年是朝着中国崛起和美国衰落的方向发展的。上一轮国际领导地位的交替是在英美之间,但是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人均GDP和GDP总量双双超越英国,而美国获得全球领导地位是二战前后。据此推算,中国还需要50-70年才有可能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对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

  对于国际秩序的走向,美国自2016/2017年起的战略部署是要打破现有国际秩序,并进行重组。目前,美国已经退出了极为重要的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年使在经济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WTO(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植物人”,目前正在打压健康领域的WHO(世界卫生组织)。预期疫后美国将会大力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以及与日韩的合作,而中国也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REC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

  浙江应分时段构建复工复产之路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学术院长 赵伟

  看疫情对省域经济的影响,须从三个视野切入:时间上的短期、中期与长期,理论上的机理分析,区域视野的产业特点。

  三个时段的问题不同:短期内必须面对的是经济衰退问题,中期内是全球供应链、价值链重构的问题,长期内是经济全球化何去何从的问题。作为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这一轮全球化,要发生大的变化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对于地区经济而言,首先要考虑短期问题,特别是在经济衰退中企业的生存问题。可以借助空间经济学与疫情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此次衰退的机理和痛点,进而深入到地区层面。区域视点上聚集短期,预期中长期,找出关键环节,从而提出对策。

  从空间经济学视野来看,疫情的地理扩散,取先核心后外围的地理路径。先袭击了全球最具活力的东亚经济,再通过意大利与法国窜入西欧,瘫痪了欧盟经济,最后进入北美,迫使美加墨进入紧急状态。而这三块地域,空间经济学上被视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核心。加拿大总的GDP占全球的四分之三。目前看来,五月份以后,疫情在核心地区可能趋向缓解,但可能向南亚、北非甚至整个南半球扩散。这暗合了空间经济学的C-P模型,由核心而外围。由此对世界经济的打击不可低估。

  这次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难以用以往衰退理论解释。因为衰退并非结构性过剩或者投资者与市场信心丧失触发,也不像2008年那样由金融泡沫崩溃触发,而是直接的疫情冲击导致的衰退。从贸易经济学理论视野去看,此次经济衰退的机理,是疫情及防疫抗疫措施骤然推高了克服距离之三重成本中的两个:一个是贸易成本,就是货物运输成本与通关成本;另一个是面对面的成本,就是人员流动的成本。由此导致了企业层面供应链的断裂,企业与上游、下游的供应商之间的联系难以维持,而后导致全球价值链瘫痪。

  从中国经济最新数据来看,疫情中企业面临的灾难比GDP下跌要惨烈。“三驾马车”收缩幅度远远大于GDP,以往情形恰好相反。这是遇到的新问题。从疫情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去看,疫情对中小企业的破坏比GDP数据要严重得多。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后面,是众多小店家,在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后面,是众多资本品供应商,而在外贸出口收缩数据后面,是众多企业的订单。

  从浙江视点来看,企业面对的困难比全国平均情形要大。第一,浙江产业中人员聚集型行业比重较高,小店多;第二,浙江的外贸市场集中在疫情高发地区即全球三大核心;第三,浙江经济的中心杭州、温州、宁波,既是疫情发生的重灾区,现在也面临着巨大的输入压力;第四,从企业的所有制看,民企比重高,获得的制度性支持少;第五,小微企业的比例超高。浙江的复工复产之路打了个时间差,复工刚开始国外订单多,之后骤然减少。故而可能会走出一个倒U型轨迹,先易后难。对此,浙江总体应对方略应分时段构建。短期内(半年到九个月),重点促有序复工复产,让企业活下去;中期内(九个月到一年),重点促进原有供应链恢复;长期内(一年之后到十年),考虑产业链重构问题,与国家的整体战略相结合。短期内首先要降低物流与人流成本,有序恢复,其次对于民生、小微企业,借助财政政策,着眼于两个主体即小微企业纾困和刺激市场复苏。

  江苏要以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应对短期冲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二震

  疫情使得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疫情导致很多国家经济停摆,全球价值链受到冲击,依赖国际供应链、国际需求链生存的企业遭遇困境。各国政府会更加重视经济运行供给侧的安全保障,可能会鼓励企业构建相对封闭的供应链。企业可能重新规划产业链布局,包括向安全度高的市场转移、加强国内重要节点布局等。从短期看,经济全球化受到巨大冲击,但是从中长期看,由于绝大多数国家都融入了国际分工体系,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即便是短期,国际化企业也很难轻易与全球价值链“脱钩”。

  江苏应对疫情的对策思路是:化危为机,以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应对短期冲击,以更高水平开放谋求长远发展。江苏是一个开放大省、经济强省,以实体经济见长,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都比较发达,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强,同时江苏具有强政府、强市场、政府服务水平高的特点。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江苏开放型经济带来明显负面影响。第一季度,全省进出口同比下降9.5%,出口同比下降14.9%,进口同比下降0.5%。利用外资情况,第一季度江苏全省新增项目同比下降14.0%,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0.7%,协议外资同比增长12.5%。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4.9%,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8.6%,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0.5%,现代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5.9%。这次疫情对江苏外资外贸冲击的特点:一是对出口的冲击比较大,进口贸易受到的冲击较小;二是对外资的影响比对外贸小,总体外资稳定;三是一般制造业使用外资比重有所下降,但先进制造业使用外资上升。

  由于疫情爆发国内外时间错位,“危中有机”。疫情不一定导致产业链外迁,处置得当还会成为外资的“避风港”,诱发外资不断将产业链向江苏转移,尤其是高端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当然,能否化危为机,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努力。江苏防控有序有力,很早清零,无死亡案例,特别是江苏4万多名外籍人士,无一人感染。目前,江苏外资企业已经基本上实现复工复产。

  江苏的做法有以下几点。第一,稳定外贸基本盘,做到“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一是外贸发展的传统出口市场“基本盘”不丢,二是外贸发展的产业链“基本盘”不丢,三是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进口功能“基本盘”不丢。第二,强化外资外贸联动发展,贸易投资一体化,在江苏表现得尤为突出,加大引进外资是江苏开放发展的重要抓手。具体做法:一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新的外资项目源,二是加强项目储备,三是创新引资模式,把使用外资和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及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更多依托江苏生产要素配置条件招商。第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全球化将向贸易制造主导的全球化“回归”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 黄建忠

  疫情是世界经济“弱复苏”过程中遭遇的外部冲击,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供给侧和需求端双向外部冲击。全球化面临的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劳动生产率长期低迷的矛盾并未改变,全球化的深层矛盾得到进一步凸显。此外,疫情的延续时长与世界经济矛盾(全球治理)的解决方案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时空窗口”的动态呈现,是否能在找到局部防治疫情扩散的共同方案进而上升到全球治理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碎片化”与“平行-交互”特征的全球化可能是全球化的主导方向和基础模式。

1 2 3 4 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