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军:事故频发凸显俄罗斯“去工业化”危机
2019年08月29日  |  来源:世界知识  |  阅读量:3676

近来,俄罗斯发生一系列技术事故与灾难:55日,俄航一架苏霍伊-100型客机从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起飞后发生紧急故障,随后在返场迫降过程中起火并造成41人遇难。该机型是俄第一种按西方适航标准设计的民用飞机,俄一度寄望于以其抢占国际民用飞机市场;71日,俄海军一艘深水潜航器在巴伦支海域执行任务时发生火灾,导致14名官兵遇难,普京总统称其对海军乃至整个军队来说都是巨大损失85日和9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阿钦斯克区一存有约4万枚炮弹的军火库两度发生爆炸,致使10多人伤亡、方圆20公里内的上万名居民被疏散;88日,阿尔汉格尔斯克州一军事试验场发生爆炸,造成5名核专家死亡,3人受伤,俄官方事后讳莫如深,发布的消息前后矛盾。

任何技术事故和灾难的发生都有复杂的耦合性因素,但这么多的技术事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集中发生,而且是在俄高层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投入的领域,不能不说暴露了俄罗斯多年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除了资金紧张、管理松懈、贪污腐败等通常所说的因素外,去工业化可以说是俄技术事故和灾难频发的关键性成因。

通常而言,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是指源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而发生的从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过渡。但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所经历的去工业化却是由激进的经济转型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原材料化共同催生的原有工业化体系的停滞、倒退甚至逆转。

根据俄联邦政府分析中心数据,除采掘业外,2017年俄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1990年水平,制造业比1990年下降了20%以上。工业就业在就业人口中的占比从1990年的30.3%降至2018年的24.5%,制造业产值在工业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66.5%降至2014年的32.8%。从20122017年,俄固定资产投资几乎没有增长,有时甚至严重下降,2015年跌幅达到10%。投资不足导致生产设备严重老化,俄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显著扩大。2017年,俄工业机器和设备的平均使用年限已超过13年,其中28%是在15年至30年之间,设备磨损率超过了80%。尽管近年来俄政府大力倡导进口替代战略,但成效不彰,2015年俄装备进口比例超过90%,其中金属加工设备为96%,重型机械达70%,石油和天然气设备超过60%,电力设备和农业机械超过50%,而几乎所有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都是进口的。

创新能力是检验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核心指标。尽管普京总统早就强调俄要向创新经济迈进,但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近年来俄综合竞争力仅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在2012年至2014年的全球竞争力排行中,中国位列第29、第29和第28名,俄罗斯则为第67、第64和第53名。而在创新指标排名中,俄的创新能力、科研机构质量、研发投入以及科研队伍人数,在国际上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8年美国和中国的研发投入分别为5730亿美元、3184亿美元,而俄只有468亿美元。投入决定产出,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近年来俄高科技出口的数额(现价美元)仅约为54亿(2011年)、71亿(2012年)和87亿(2013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在100亿美元以上。

人才流失严重成为俄罗斯去工业化的一大病症。俄总统直属国民经济和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发现,2012年后俄每年大约有10万人移民到发达国家,其中4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俄科学院主席团学术秘书尼古拉·多尔古什金2018年透露,自1990年起俄科研人员数量减少了近63%2000年以来从事研发的人员年均减少1.3%,从俄移民出去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人数从2013年的2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4.4万人。即使是在俄官方高度重视的军工行业,人才队伍萎缩的现象也未得到根本扭转。2017年,普京总统坚称当年军工行业的月工资水平要比2012年提高0.7倍,超过5万卢布(约合5153元人民币)。以如此低廉的工资水平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和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恐怕绝非易事。

近年来,俄政府深刻觉察到了去工业化对国家发展带来的严重冲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实现进口替代、工业振兴和创新发展。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资源分配结构、人才结构等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扭转。在世界新工业革命加速到来的今天,俄罗斯的确是任重道远。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