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伦:共建安全稳健的金融通路
2019年04月23日  |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  阅读量:3907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发起“一带一路”倡议至今已近6年,该倡议已经真实发展成为带动“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合作的重要战略。2019年1月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外贸进出口高达1.3万亿美元。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相互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总额高达212.7亿美元。

作为全球覆盖最广的金融基础设施机构,SWIFT报文系统反映的支付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在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和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SWIFT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往来关系日益紧密。以匈牙利、乌兹别克斯坦为例,中国对上述两个国家的支付信息量相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242%和170%。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同样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以新加坡为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至新加坡的支付量增加了231%。

我们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体包括经贸、投资等在内的经济合作会进一步密切,这也会进一步带动双方对更加高质、高效跨境金融通道、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需求。

连接共建安全稳健的金融通路

在现代经济当中,金融被视为经济运行的血液。支持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效、安全的经贸往来,持续、高效、安全运转的金融网络通路是关键。

SWIFT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机构,连接了全球超过11000家银行、金融基础设施机构、企业用户。通过SWIFT通道传输的资金量巨大,每三天其总额就相当于全球GDP总量。在“一带一路”区域,SWIFT连接了3300家银行,280家企业和655家其他金融机构,其中包含大量金融基础设施机构。SWIFT数据显示,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已经有超过50%的金融基础设施机构都连接了SWIFT的网络,包括市场熟知的香港的CHATS(Clearing House Automated Transfer System),新加坡的MEPS (MAS 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 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清算结算机构及交易所等。通过这些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及SWIFT遍及全球的代理行网络,SWIFT为中国及“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之间提供了高效、稳健的金融网络通路,最大程度上便利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间的跨境金融交易。

另外,SWIFT近年来的全球支付创新(gpi)在中国及全球市场的快速普及,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进行高效、便捷、可追溯以及近乎实时的跨境支付提供了条件。自2017年启动SWIFTgpi以来,中国的gpi用户数量已经高达145家银行,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金融机构服务其客户进行跨境支付的效率和品质。SWIFT数据显示,SWIFTgpi目前每天处理的资金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支持了1100多条国家走廊中148种货币计价的跨境支付。2018年全年支持了超过40万亿美元的资金流动。

截至2019年2月底,全球已经有超过3500家银行采纳gpi, 按照计划2020年前,SWIFTgpi服务将推广至其全球11000多家银行。此外,SWIFT在gpi强大功能基础上,通过采纳API、DLT等新技术,以进一步推出更多附加功能,尽快实现跨境支付的实时无阻。伴随着gpi服务的普及和功能的进一步升级,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体间的跨境金融服务将更加安全、高效、便捷,也就更有利于双方开展更加深入广泛的经济合作。

为了更好地服务金融社群、满足中国日益增加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SWIFT进一步根植中国本土,强化本土化运营。值得注意的是,SWIFT将在中国成立一家新的全资中国法人机构。该机构成立后,SWIFT将向中国金融市场提供更全面的本地化产品和服务,而且这些产品和服务将采用人民币计价,该举措将切实便利中国金融社群进行跨境金融业务。

应对跨境金融服务挑战优化金融风险管控

受不同监管环境、市场环境、经济发展阶段、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跨境金融服务相较于境内金融产品和服务而言都更具挑战性。“一带一路”区域涵盖了65个经济体,这些经济体之间经济发展阶段、民族文化、市场监管环境等存在巨大差异,既包含了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也包含了政局动荡、经济增长承压的地区。这些复杂的情况对于中国企业、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区域的有效运营和风险管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SWIFT长期服务包括一带一路区域在内的全球金融社群,对于该区域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存在的风险做了大量的研究,并相应地提供了系列解决方案。

首先,金融数据并不充足。“一带一路”区域各个经济体之间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阶段存在极大的差异性,科技应用和普及程度也大不相同,这就导致在市场数据、银行运行数据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数据是现代金融的基础,数据不足会极大地限制金融机构发现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市场上此类案例举不胜举。

长期以来,SWIFT依靠网络庞大的数据体系为全球金融社群提供了不同的数据服务,以服务金融社群更加有效地提高运营效率,管理风险,制定战略,作出决策等。以SWIFT数据词典(SWIFT Ref)和SWIFT商业信息服务(SWIFT BI)为例,SWIFT Ref为银行提供的数据旨在最大效率改善银行后台系统操作,帮助银行提升直通处理效率;而SWIFT BI作为一项战略性工具可以为机构和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同业对标、交易信息透析及一些重要课题的分析和研究(如某种货币在某特定市场的使用情况等);目前SWIFT BI在很多交易银行业务领域大量应用,如用于代理行业务、国际银行业务、企业现金管理、交易银行策略、贸易融资等。

其次,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在当前高度网络互联的世界日益重要,硬件、软件、数据均是网络攻击的对象。不难理解,网络安全出现纰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巨大的财务损失。“一带一路”地区涉及的经济体发展阶段多样,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是网络安全的重灾区。

以亚洲为例,Booz Allen Hamilton 2018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一段6个月的调查期内,亚洲地区发生了668起网络袭击。对于在这一区域运营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而言,维护网络安全至关重要。因为网络互联,网络安全并非是一家机构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金融社群。任何一家连入SWIFT网络的机构存在网络安全纰漏都有可能威胁整个金融社群。因此,在保证SWIFT自身网络及系统高度安全的前提下,SWIFT于2016年在全球金融社群发起“客户安全计划”,通过与全球各地的监管机构合作,积极推动全行业协作通过自查等措施应对网络威胁,帮助加强和维护全球金融生态系统的安全。

再次,标准缺失或不统一导致的信息传递低效。以支付领域为例,如果发起方与目标市场的标准不统一,会导致自动化水平大大降低,使得机构不得不进行人工干预,进而降低整个支付效率。就“一带一路”区域而言,随着跨境经贸、投资规模和频率的快速增长,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显得日益迫切。

1 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