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中美“成绩单”带来的启示
2022年03月26日  |  来源: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阅读量:3412

相较而言,中国的产业结构相对合理,而美国规模庞大的GDP主要是由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创造的,制造业的占比很低,产业空心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挑战,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经历了最初的阵痛后,2021年经济都实现了强力复苏。近日,两国的经济数据皆已出炉,我们来分析一下两国的“成绩单”。

一、快速“接近”

1月17日,中国公布了202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GDP增速达8.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GDP总量达114.4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继续稳居世界第二。1月27日,美国也公布了2021年的GDP初步核算数据,GDP增速为5.7%,为1984年以来的最高,在发达经济体中属于高位;GDP总量达23.0万亿美元,超过疫情前的最高水平。

对比中国与美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两国的GDP差距在不断缩小。

作为长期的世界“霸主”,美国一直保持着对全球其他国家在经济体量上的领先地位,二战以后鲜有国家的GDP“接近”美国。冷战时期,据估算,苏联在1975年曾一度达到美国GDP的40%。日本在1995年曾达到美国GDP的70%,但“失落的三十年”令日本经济此后再没延续昔日的辉煌,最近几年GDP已跌至美国的24%。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时,GDP仅为美国的6.4%;经过约30年的发展,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已达到美国GDP的40%;此后中国经济稳步增长,2018年这一比例进一步升至67%。

近几年尽管有中美经贸摩擦和疫情的影响,中国追赶的脚步并未停止,甚至有所加快,2021年中国GDP已达到美国的77%。同时,中美两国经济的全球占比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美国在二战后曾一度占到全球GDP的56%,但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逐步崛起,这一比例目前降至25%左右;中国在1978年仅占全球GDP的1.7%,2021年已升至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

排除疫情影响,2010-2019年的10年间,美国GDP的年均增速为2.25%,这一阶段也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周期;中国同期的平均经济增速则达到7.68%。假定中美两国在未来保持此前10年的平均增速,中国GDP在2030年就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当然,中国目前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保守估计,假定美国在未来保持2.25%的增速,中国要在2035年超越美国,则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达到4.2%即可。当然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早在2017年就已超越美国。

二、美努力扭转产业空心化

除了总量,中美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

就经济发展结构来看,国民经济可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2021年,中国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达到8.3万亿、45.1万亿、61.0万亿元人民币,分别占比7.3%,39.4%,53.3%。

美国2021年GDP分产业数据暂未公布,就2020年的数据来看,第一产业的占比仅为0.8%左右;第二产业的占比不足17.7%,而其中制造业约为10.8%;第三产业占比在81.5%以上,其中金融业占比就达到了8.2%。这也反映了近年来中美两国GDP产业构成的主要趋势。

相较而言,中国的产业结构相对合理,而美国规模庞大的GDP主要是由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创造的,制造业的占比很低,产业空心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把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迁移。一国发展水平提高后,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会显著增加,这是导致中美产业结构出现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但是各国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性。美国政府也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从奥巴马时期开始就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特朗普政府时期进一步提出先进制造业领导战略,拜登政府则把重点放在构建本土安全供应链上来。这些都是美国政府优化GDP产业结构的努力。

三、重量更重质

尽管中国GDP总量迅速提高,但人均GDP仍然较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2021年中国人均GDP超过8万元人民币,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26万美元,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的人均GDP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区间,接近高收入国家的下限。

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有不小的距离。发达国家人均GDP约为4万美元,2021年美国的人均GDP更达到了6.98万美元,约为中国的5.5倍。中央在2021年底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以说,未来几年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

一国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还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质量,特别是创新和科技发展水平。

19世纪晚期,美国的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了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但美国真正取代英国,成为综合国力全球第一的“霸主”则要到半个世纪后的二战以后。美国在二战后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强国,研发投入占GDP比例长期居世界前列,现在的拜登政府也在推动大规模增加未来的研发投入。目前,美国的研发投入总额位列全球第一,相对比重也长期领先全球。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发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增长10.2%,突破2.4万亿元(约合3500亿美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达到2.40%。对比来看,中国的研发总投入约为美国的54%,研发强度低于美国(2.8%)0.4个百分点。特别是基础领域的研究,研发周期长、见效慢,对于长期的科技发展却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因此更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2020年,中国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首次超过6%,这一比例此前多年徘徊在5%左右。加强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领域研发投入,是科技自立自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的长期选择。

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目标。衡量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单位GDP能耗,2021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2.7%,接近降低3%左右的预期目标。近年来,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非常快。2000年中国万元(人民币)GDP能耗为0.98吨标准煤,目前已降至0.55吨标准煤,20年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约44%。

但与美国相比,能耗仍然较高。中国在2009年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而中国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美国的2.22倍。未来,除了经济总量,碳中和伴随的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将会是中美博弈的重要议题。

(作者:马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分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