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海洋权力和海洋利益的竞争,是近代以降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种大国竞争的焦点之一。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各种相关因素的变迁,海洋竞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关于海洋权力、海洋安全等相关概念,其理论也有很大的变化。
当代海洋竞争与传统海洋竞争,有何差异?
首先,海洋竞争的主要目的不完全一致。今天世界海洋竞争和海洋博弈的内容、领域及方法更加广泛。
在帝国主义时代,所谓的海洋竞争,主要是指各方的海上力量,尤其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博弈,主要是对海洋霸权、海洋控制权的争夺。19世纪末所谓“海权论”在列强中风靡一时,争夺世界海洋霸权,似乎成了成为世界霸主的不二法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当今的海洋竞争,除了军事的、地缘政治的、安全领域的传统竞争以外,在海洋秩序的建构、海洋治理、海洋保护、海洋经济等领域都存在着广泛的博弈。
参与海洋竞争的角色,除了传统大国以外,还有很多小国。在大国与大国的竞争之外,还存在着小国之间的竞争,甚至是小国与大国的竞争博弈。
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存在分歧,并进行长期的海洋竞争。他们与中国的海洋竞争,在出发点和立意上是不一样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东南亚国家开始大规模对中国的南海主权提出非议,并提出各种主权申索。
在以前,我们可能认为这些国家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因为在那时候发现南海地区蕴藏着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再来看这一问题,则很难说其仅仅是经济考虑,实际上还有其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需要。
对他们而言,保持南海形势的适度紧张,有利于引入域外国家以平衡其与中国关系。
海权论的鼻祖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海权和陆权国家的能力、优势出现了许多转换。
就海洋竞争而言,只有在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才有真正的海洋竞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各国的海洋战略。在这500年左右的时间里面,整个海洋竞争是以军事和海权争夺为主。这一时期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不能和今天相比。进入20世纪以后,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给海洋博弈带来很多新的变量。
传统上一直认为海权对于一个大国的发展、强盛非常重要,海权国家对于陆权国家有着很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以归纳为四个主要能力上的区别:战略投送能力、战略机动能力、战略主动能力,还有战略封锁能力。一旦碰上对抗和大规模冲突,海权国家在这几方面是全面领先于陆权国家的。历史上的一战二战,包括鸦片战争都是这样。
海权国家可以随时随地采取各种行动,利用其海上机动能力投送各种力量和资源到其选择的地点,而陆权国家只能被动应对。必要时,海权国家还可以对陆权国家进行战略封锁,阻止陆权国家获得战略资源和外来援助。
漫画:鸦片战争后,面临列强瓜分的中国。
但是最近几十年来,尤其进入新世纪以后,新技术发展似乎正在对这种传统海权力量的优势进行重大修整、颠覆。一些关键性重要技术的发展,使得这四大传统海权优势的含金量在下降。
军事技术的发展,比如陆基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的出现,更是对海权国家的战略主动能力和战略封锁能力形成了强大挑战。所谓A2AD(反介入和区域拒止)理论,也是在最近10多年出现的。这一理论出现的背景就是美国发现中国的弹道导弹技术对于它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优势,尤其是海上军事优势形成了严重挑战。
第三,竞争的方法和环境也出现了诸多新的变量。
这里面牵涉到很多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两个,一是地缘政治环境比以前变化很多。以前,海权国家主要利用大陆国家间的矛盾推行离岸平衡战略,现在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传统的离岸平衡战略越来越难以见效。
另一个是之前没有现代国际法尤其是海洋法体系,而现代国际法体系和海洋法体系对海洋竞争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对大国在海洋上的行为也有着各种约束机制。海洋竞争中的军事因素比重较之前有所减小。
当今中美海洋竞争,有哪些特点?
当今中美的海洋竞争与博弈,和以前所有的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之间的竞争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竞争的主要目的有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海洋发展和海洋利益的战略目标,是要与世界各国一起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要建立公正合理的海洋秩序。而美国仍然是谋求传统的海洋霸权和控制力,比如美国始终强调要确保对世界16个主要水道的控制,美国也在全世界各地保留了大量的军事基地。
2021年9月26日,中国海军第39批护航编队从山东青岛某军港解缆起航,官兵在甲板上挥手告别。新华社发(刘再耀 摄)
其次,技术发展给中美海洋竞争带来了新的变量因素。
就战略投送能力、战略机动能力而言,近年来中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上“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在亚欧大陆上已经有相当大的优势了,在和平时期尤其明显。
就战略封锁能力和战略主动能力而言,中国远距离武器的打击能力大大提升,尤其是东风弹道导弹系列,使得美国已经很难使用其优势海上力量,针对中国大陆进行战略主动和战略封锁。美国很多智库的研究报告都认为,一旦中美发生冲突,现在美国的航空母舰编队已经很难安全进入中国海岸1500公里以内,也就是第一岛链,甚至第二岛链之内。
在传统的海权理论中,海权的一个相当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成体系的海外基地。美国在第一岛链的锁链型基地群,在以前几乎可以对东亚大陆完全起到遏制和封锁作用,但是现在美国的亚太基地群,尤其在第一岛链基地群,非但难以起到100年前海洋霸主的海外基地战略作用,反而成了陆权国家远程陆基武器理想的打击目标。
现代技术下的各种远程陆基武器对固定目标的打击精度非常高,已经可以精确到米级。岛屿基地狭隘,人员和装备缺乏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什么美军一撤再撤,从第一岛链往后撤,把军事部署重心移到第二岛链的关岛和澳大利亚的原因。
因为第一岛链上部署大规模军事力量已经没有意义,反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人质”。这也是美国废除中导条约的一个原因——在亚太地区,如果美国不发展中程导弹的话,在和中国的战略对峙中,就有了一个很大的短板。
如果今天美国必须要在亚太地区和中国进行中程导弹竞争的话,本身就是海权国家被带进了陆权国家的优势之中。海权国家本来应该是利用海上力量的战略主动和机动优势遏制大陆国家的,现在不得不用陆权国家的强势,即陆基导弹来和大陆国家竞争,战略上已经陷入被动了,等于以己之短击彼之长。
第三,博弈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在以前,崛起的挑战者因为在经贸、金融领域无法和霸主国家竞争,因此首先在军事上突击发展,对海洋霸主进行挑战。但是霸权国家有充分的在各个领域的手段对其进行遏制和打压。
今天,中国的经济情况却有着极大的不同。美国从来没有面对过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同时能够对自己形成“挑战”的国家。虽然名义上,中国GDP现在是美国的70%-75%,但是按照世界银行的PPT算法,从2014年起,中国已经超过美国。在主要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数量上,中国远远超过美国,在对外贸易总额上,中国也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贸易体(这还不包括台港澳地区)。
中国恰恰是在经济、贸易、金融领域里面影响越来越大,虽然还不能说超过美国(尤其是在金融领域)。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第一贸易伙伴,美国做不到这一点。美国“印太战略”最关键一点是要争取东南亚国家,问题是现在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量和投资额都超过了美国,美国缺乏在经济上吸引和拉拢东南亚国家的手段。
海洋博弈很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海上军事力量建设是耗费巨大的,如果海上力量的建设和海权不能转化成经济利益形成正循环,海上力量建设是难以为继的。美国如果只能依赖海上力量,尤其军事力量,来遏制中国海洋发展的话,很可能形成巨大财政负担。
美国现在军费7000多亿美元,是其GDP 的3.5%,在和平期间这几乎已经达到了极限,再超过的话,国家就要转入临战轨道了。而中国军费现在只是GDP的1.5%左右,这也是美国很难下决心同中国展开冷战式的军备竞赛的原因之一。
近日,中国驻斯里兰卡使馆推特配图展示了美军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
近年来,美国海军出现了很多意外状况。军舰频频与商船相撞;最近核潜艇在海底发生事故,对于事故原因,美国也语焉不详;两栖攻击舰“好人理查德”号因为水手纵火突然宣布报废……这些事态本身说明美国海军力量似乎存在不少问题。
另外,传统上陆权国家因为需要同时应对海上和陆上竞争者,往往面临地缘政治困境。现在我们发现中国似乎并不存在这样的困境,虽然我们也说中国的周边环境很复杂,但“复杂”和“困境”不是一回事情。
今天,中国周边没有国家可以在陆地上真正对中国形成强烈的地缘政治压力。印度虽然也是一个新兴国家,但其综合国力与中国的差距非常明显。更何况中印之间还有难以逾越的青藏高原,因此印度很难对中国形成地缘政治威慑能力。
中国周边另一个陆权大国俄罗斯,目前则和中国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即便将来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这个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容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以俄罗斯的发展前景及其远东地区的现状来看,俄罗斯和中国也不会成为相互之间的地缘政治威胁。因此,现在的美国很难像历史上的英国一样利用欧洲大陆列强之间的矛盾推行离岸平衡策略。
当然,美国现在也强调盟国关系,但是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其盟友阵营缺乏共同的核心理念和利益关切,表面上有共同的价值观,但其实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且彼此在如何应对中国崛起的考量上差异甚大。而且,美国在很多时候完全不顾盟国利益,甚至与盟国争利(比如AUKUS的建立),从而在所谓的盟国集团中制造了各种隔阂。拜登政府搞所谓的“民主峰会”,事实上不是加强了联盟,而是分裂了联盟。
从以上这几个特点可以发现,中美之间的海洋竞争,和传统海洋竞争差别很大。这其实反映了全球海洋竞争和发展正面临重大变局,传统的陆海和海权的内涵外延都在扩大,相互交融,传统的优势劣势也不再明显。未来,中美海洋竞争将是一场综合性竞争。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和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