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喆:美国我行我素,全球通胀难消
2021年11月16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2733

进入下半年以来,通货膨胀成为全球性话题。中国10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7%。其中,鲜菜价格环比上涨16.6%。10月底,28种重点监测蔬菜平均批发价较9月底上涨了33.3%,“菜比肉贵”让不少居民深有感触 。

通常来说,鲜菜价格陡然上升主要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今年暑期一些地方的洪涝灾害导致蔬菜产量减少,加上冷空气提前到来,给鲜菜供应造成了直接影响。因此,一开始市场上价格上涨较快的主要是鲜嫩小菜,而储存性较好的菜类受影响相对较小。然而,蔬菜毕竟生长周期较短,且主要由国内供应,随着我国强大的保供和调配能力发挥作用,供给调节很快就能够到位。而影响菜价的另一个因素——成本,就显得更突出了。当种子、化肥等具有国际价格因素的成本,以及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运营因全球汽油、煤炭等价格上涨而导致的成本上升,菜价的上升就包含了通胀因素。

10月份,我国生产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13.5%,主要是上游商品价格涨幅高所致。尽管CPI与PPI的“剪刀差”创下新高,意味着上游价格上涨并未能顺利传导至下游,但不可否认的是,下游不可能不受影响。尤其是能源价格的升高,势必让物价上升的压力不断增加。

应该看到,欧美国家所采取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正是这一轮全球性通胀的源头,且还在继续推高通胀。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10月份美国CPI同比增长6.2%,创下1990年11月以来的新高,剔除波动性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产品,核心CPI同比增长4.6%,创1991年8月以来的新高,连续两个月高于4%。通胀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新冠疫情,美联储及其他发达国家央行都释放出了天量流动性。美国今年2月份的广义货币量(M2)增速达到了27%,为近些年来的最高,其他发达国家的M2增速也都在两位数以上水平。下半年以来,虽然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环比增速仍在加快。由于整个世界都饱受通胀的压力,加拿大央行已经表示考虑结束量化宽松。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也表示,目前的通胀持续时间将超过预期,预计通胀会进一步上升。然而,即便是30年来最高的物价指数也没有让借疫情之名大肆放水的美联储松口。在上周举行的美联储会议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重申当前的高通胀“预计将是暂时的”。

除了激进的货币政策以外,美国“宏大”的财政政策也“功不可没”。这些政策本该在疫情缓和后陆续“退场”或至少进行调整,却由于政府换届等原因,不但没有随着疫情缓和而“和缓”,反而愈演愈烈。鲍威尔被相关人士称为“美国史上最不独立的美联储主席”。而拜登政府的“新基建计划”等法案还继续将财政刺激作为“好手段”,进一步推升通胀。这些宽松政策不但引发了货币放水,也导致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因为美国人发现,在家“宅”着比出来工作“收入”更可观。疫情本身已经带来劳动人员流动的不畅,以及供应链的断裂。过高过久的福利政策加剧了这一问题。美国、英国的职位空缺人数持续创历史纪录,航运、物流体系因防疫无法正常运作,也带来了失业,在疫情缓和时又因政策补贴等无法正常运作,造成了“有职无人”的景象,这些最终都汇聚成一个指标,即工资—物价的“通胀螺旋”。

中国政府已经在这几个月里紧锣密鼓地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物价问题,10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其他国家实际上也面临相似的问题。比如美国就有相关呼声认为飞涨的物价侵蚀了家庭预算,挤压了小企业的利润率。

虽然各国央行都在不同程度地转“鹰”,但美国是否能够更快地调整政策仍然对全球通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全球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前两年开始的“逆全球化”抬头也有着密切关系,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应及早抛却“被发展中国家占了便宜”的心态,重新回到全球事务的联合、协调机制中来。毕竟,经济规律不会受政治口号和政策摆布,通胀率的上升就是明证。

(万喆,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分类: 2021 媒体评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