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简称“拉美”)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加入者和最后覆盖到的地区,但拉美地区从历史渊源、现实条件和远景规划上同“一带一路”倡议密不可分。2018年1月,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简称“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后,中拉“一带一路”合作已经推进到共建阶段,双方以高峰论坛为引领、多领域多双边合作为支撑的架构基本成型。智库作为中拉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与方,在双方合作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既是“政策沟通”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也是“民心相通”的载体和实现渠道。
中拉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合作内容不断更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明确了近一段时期我国的发展战略,更为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打造了理论新高地。这就需要学术界和政策界的研究学者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解读、诠释和宣介,对新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作为思想创新、政策建言、公共外交和风险预警等机制的中间载体,智库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对政策制定、项目落地和提升国际影响力产生影响,并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
国内外学者对拉美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的讨论较为常见,具体可分为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两个分支。经济学者多涉及微观层面的议题,或从贸易、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领域进行讨论,或侧重中国与拉美地区或具体国家在上述具体领域的经济合作研究,缺乏全局高度。国际关系学者更关注宏观层面的议题,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作中国外交布局的政策平台,或侧重全球治理、发展战略对接等宏观问题,或站在宏观战略和外交顶层设计角度展开,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由于“一带一路”倡议延伸至拉美较晚且该倡议的属性和目标尚未形成共识,拉美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五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一,造成其对“一带一路”的认知重点不同。同时,这些研究还存在认知偏差,视野较为狭窄。例如,基础设施合作成为拉美学者研究的重点。秘鲁太平洋大学中国与亚太研究中心主任罗萨里奥•圣加德亚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南美洲基础设施一体化倡议(IIRSA)的发展理念一致,秘鲁可成为该倡议扩展至整个南美洲地区的突破口。阿根廷萨尔瓦多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马豪恩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中拉全面合作最先获得早期收获的内容。
但是,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并不仅仅局限在基础设施合作,贸易、金融、人文交流都可以影响中拉基础设施合作的质量。拉美智库在国家政治中扮演关键角色,是公共决策的重要环节。例如,巴西外交型智库采取多种公开手段向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和普通民众传递智库的观点、主张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交决策走向。2008年11月,首份《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出台,开创了中拉全方位合作新局面,拉美智库的中国研究开始冒头。2016年11月,第二份《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颁布,明确了中拉全面合作的新阶段,拉美智库关注中拉关系的研究机构和学者数量日益增加,关注重点和学科背景日渐多样。研究的媒介包括建立中国研究中心、召开中国为主题的多学科研讨会、双边和多边智库合作等。
2018年初,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成功召开,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延伸至拉美,中拉开启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阶段,这也为拉美智库的研究确立了新主题。巴西是拉美首强,巴西智库对中国的研究最为丰富,瓦加斯基金会(FGV)、应用经济研究所(IPEA)、金砖国家政策中心(BPC)和国际关系中心(CBRI)等智库重点关注中巴经贸关系,对中国的认识和定位趋于客观、务实和理性。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研究开始增加,但尚未有从智库视角进行的分析。事实上,智库是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智库合作是“政策沟通”的基础和“民心相通”的题中应有之义。拉美民众对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缺乏了解,拉美国家政府官员发表负面涉华言论,拉美媒体污名化中拉“一带一路”合作,这些都需要借助智库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应对,通过中拉智库合作推动中拉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吸引拉美国家参与中国“双循环”建设。
因此,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全球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结合2015-2019年21个拉美国家的129家智库发展的新形势,对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特别地,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在2020年初席卷全球,对拉美地区的旅游业、贸易和生产力产生了不利冲击。全球化为病毒大流行提供了“温床”,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抗疫”需要国际合作,呼唤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和拉美智库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也成为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体现。文章首先对中拉共建“一带一路”进行文献回顾,其次对拉美智库的中国研究进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和讨论拉美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最后是研究结论和启示。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拉美智库的“一带一路”研究存在两面性,有支持的声音也有疑虑。同时,拉美智库的“一带一路”研究队伍集中、研究领域狭窄。面对这些问题,可通过进一步加强中拉智库交流合作充分发掘拉美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的合作空间,发挥拉美智库在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层面的作用,推动中拉“一带一路”务实合作。
首先,鉴于当前签订“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对拉美“一带一路”研究促进作用较低的问题,中拉双方应重视智库网络和联盟建设,扩大“一带一路”的影响力。一是依托拉美地区建立的中国研究网络,加强现有网络建立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同中国智库的交流与合作。二是加强和其他国家智库交流,尤其是那些已经和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开展合作研究,互派研究人员访学,并形成机制化。
其次,鉴于“一带一路”研究成果及其传播力度不足的问题,中拉双方可突破传统论坛形式,鼓励“青年论坛”、“智库-商界-政界对话”等多样化的交流形式,充实双方各自的研究队伍力量,提升智库研究成果的转化能力。扩大智库和学术界、媒体、公众对话和沟通,加强研究成果的传播力度,丰富成果传播形式。
再次,鉴于拉美智库“一带一路”研究队伍集中、研究领域狭窄的问题,双方应分别着力,凝聚共识。中国需积极宣传中拉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成果,加强学术研究的理论支持和话语体系构建作用,阐释“一带一路”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是强化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在智库成果推介方面的作用,真正做到亲诚惠容,以拉美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民心相通。拉美智库则可利用好孔子学院等现有中拉合作机制,突破实用主义导向,除重视经贸领域务实合作外,加强对中国研究多维性和多样性的理解。
(作者:王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胡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摘自《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本文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