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漏洞出在哪?基层如何常态化防疫
2021年08月03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2551

近日,因南京禄口机场防疫漏洞引发的新一波疫情,已经影响到了多个省市。目前看来,这波疫情还需要一定时日才能得到完全遏制。从最近几波疫情传播的情况看,疫情都源自“外防输入”上存在漏洞,一些口岸、机场和边境地区,因为存在防疫漏洞,导致疫情传播。

既往的经验证明,每一波疫情的传播都在促使我们增加防疫经验,以堵住防疫漏洞,阻断传播途径。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形成成熟完善的内防扩散经验。这一经验,主要包括强有力的基层社会动员、大规模的监测、高覆盖的疫苗接种以及高效的联防联控机制。

因此,个别的防疫漏洞,并不等于整个防疫体系的漏洞。客观上,当前全球疫情还处于大流行过程中,完全实现“零输入”,杜绝“零传播”,并不现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并接受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

在可以预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将面临防控压力,疫情防控将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是在基层,疫情防控应该成为各项工作开展的考虑要素。比如,社区工作在完成疫苗接种等中心工作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摸排,落实网格化治理,优化党员干部下沉等经验,为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和其他应急事件做准备。一些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大数据监测等,也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筑牢疫情防控的技术基础设施。尤其重要的是,既然疫情防控将成为一项长期工作,基层就需要履行相关责任,如果出现明显的失责行为,应当采取相应的问责措施。

正因为疫情将长期存在,基层应该做好准备,在常态化防控过程中开展各项工作。基层是疫情防控政策的落实主体,也是和群众打交道的主体,需要兼顾疫情防控需要和社会正常运转需求。因此,一些必要的防疫措施,基层有责任落实到位;但不应人为加剧防疫政策的力度,更不应该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开展防疫工作,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概言之,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主要目的是让社会运行常态化,而不是反过来让社会非正常运转来满足疫情防控的要求。比如,很多地方不切实际地给基层下达接种疫苗的指标,出现了疫苗接种的种种乱象。一些基层政府不得不通过奖励政策,跨区域“拉人头”等办法来完成任务。大多数地方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疫情了,公共场所也开放了,但很多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还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很多高校甚至至今还延续最高等级的疫情防控措施,严禁校外人员进入学校,给教学和科研工作制造了不少困难。

每一次新疫情的出现,都会出现各地防疫政策差异的问题。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精神,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有差异,其防控政策有差别,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地方并不是结合地方实际来差异化地开展防疫工作,而仅仅是从避责的角度,宁可把工作标准提高一些,让基层的工作难度大一些,让群众生活不方便一些,也要人为提高防疫政策的标准。某种意义上,这都是有关部门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一纸文件规定基层的防疫政策。而基层迫于上级压力,也不得不机械执行,全然不顾政策执行可能的负面后果。应该说,基层防疫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是完全违背疫情防控常态化精神的。

当前,我们要对基层疫情防控能力有信心。经过疫情防控的洗礼,全国各地的基层疫情防控体系已经趋于完备,基层应急能力也有极大提高,疫情防控事实上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不切实际的政策干扰,没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约束,基层有能力执行好科学合理的疫情防控政策。

(作者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