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
2017年08月16日  |  来源:东方文产  |  阅读量:5001

“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习近平同志这句话言简意赅,告诉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极为重要,点明我们讲不好中国故事是因为缺乏自信。他还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也即他这里说的我们应该有的信心,主要是指“文化自信”。了解了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文化是怎么经过千年融合而成的,必会对坚定文化自信大有助力。这本《中华民族:积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可谓应时而生。
  历史上,中国从来不是西方的那种传教式社会,中国人对各种宗教信仰都宽容以待,中国大地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因为中国多数人的信仰不是“一神论”的宗教信仰,所以也就从来没有视外族人为“异教徒”的对立心态,甚至历代朝廷也不倾向推动人们对某个宗教的皈依。13世纪和17世纪两个曾经征服中国的民族蒙古人和满族人,他们在长期的统治时期,在强大的中华文化的环境中,作为统治者也不得不被中华传统文化所浸润,从而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对此历史事实,对中国有深刻研究的亨利•基辛格博士对中华文化的力量颇为感叹:”这是历史上文化力量最惊人的一个成就。”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中会相互吸收而提升自己的文化,也有可能在碰撞中发生冲突。萨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成名之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不同文明国家之间或同一国家内不同文明区域之间都会发生冲突。而本书作者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融合过程,表达了不完全认同,不同文明之间必然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的论点。
 本书作者以中国五千年历史为脉络,以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为主题,阐述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所有成员共同的文化基因,写这样的一个大题目是他对自己的挑战。
  作者曾经在中国改革开放先行的上海浦东新区乡镇工作多年,后来在浦东新区党委办公室工作。在参加浦东农村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和吸引了大量全国各地和海外的优秀人才的旧城区快速现代化过程中,他亲身体验着文化的变迁,这对他观察和理解中国文化有接地气的帮助。
我最近以“坚定文化信心,讲好中国故事”为题,对不同受众有不同侧重地做了多场演说。我特别说明面对世界讲中国故事要跨越文化障碍,才能达到有效传播。我列举的文化障碍有这样几种——语言障碍;生活习惯障碍;宗教信仰障碍和意识形态障碍。各国民众之间讲自己的故事是一种交流,交流应是平等的对话,任何一方都不可居高临下,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对方。要记住,我们身边的故事就是中国故事,凌空拔高的叙事感动不了自己,也感动不了别人。
  我认为文化首先是民族的秉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之“秉性”),讲好中国故事要以中国“和”的文化为魂。图书、报刊、电影、音乐、戏剧、绘画等等都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与人如影随形,人到了哪里,文化就到了哪里,他们的秉性就在那里表现。如今每年出境的人有1.2亿之多,其中约1/4到了外国。各国的人们接触中国人,会因为喜欢中国人,而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建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不单是我们怎么说,更在于我们怎么做。持续推动改革开放,取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和丰富的软实力,才有向世界说明中国具有强大的文化话语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