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秋晨:“基建狂魔”走向“中国建设”
2021年01月20日  |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  阅读量:6102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一系列超级工程的面世,“基建狂魔”的标签深入人心。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建设“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

近日,中国一带一路网专访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在采访中,房秋晨谈及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历程、中国企业的海外优势以及打造“中国建设”品牌等话题。房秋晨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迅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已经占到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全球业务的近六成。中国企业的海外竞争力也越来越强,过去是竞争对手的发达国家企业转而与中国企业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第三方市场开展合作。未来,“中国建设”品牌将像“中国制造”品牌一样,唱响全球。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图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房秋晨有多年的外交工作经历,曾派往我驻尼日利亚、文莱、马其顿等国大使馆经商处工作,2006年任驻印尼使馆经商参处公使衔参赞,2011年任中国商务部美洲大洋洲司副司级商务参赞、副司长,2015年担任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原隶属国家商务部,2017年脱钩改革后成为依法设立、自主办会、服务为本、自律为先、治理规范的全国性行业组织。 

40年增加近8000倍

中国一带一路网: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房秋晨:中国企业正式进入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已超过40个年头,经历了初创起步、稳步积累、高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目前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中国承包商承揽的国际基础设施在项目规模、技术、附加值等方面快速提升,中国承包商角色定位已由最初的承包商转变为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商。近年来,中国企业承揽的国际基建项目规模屡创新高,其中不乏单体合同额超过100亿美元的超大型项目,在亚、非和拉美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亚洲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市场,新签合同额和完成合同额均占比超过全球50%以上,孟加拉国、印尼、菲律宾、沙特、巴基斯坦等国市场为重点市场。

第二,交通、电力和房建是最强项的领域。房建是最早“走出去”的业务领域。近几年海外中企建了很多公路、机场,交通领域的项目“走出去”比较多。现在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也开始“走出去”。

第三,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规模越做越大。1979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全年合同额才3400万美元,2020年新签合同额超过2500亿美元,40年间增长近8000倍。

第四,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最早中国企业只能给别人做分包,后来发展到做EPC(设计采购施工工程总承包)、EPC+F(工程总承包+融资),再到EPC+I(以投资为引领的工程总承包模式),比如BOT(建设-经营-移交)和PPP(公私合营)模式。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发展模式不断转型升级,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向“投建营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通过PPP、收购当地企业、与信息类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抢占“新基建”新机,“战略引领、模式创新、科技赋能、高质量可持续”,已成为行业发展共识。

第五,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在基建行业的奥斯卡--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评出的全球250强大型国际承包商中,2020年有74家中国企业上榜。在全球250强承包商做的国际基建项目中,中国企业的项目占据25.4%,也就是说,每4个国际基建项目中就有1个中国企业的身影。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也越来越强,已成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力军。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业务表现怎样?

房秋晨:“一带一路”国家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重点区域市场。区域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承包商会的会员企业做的恰恰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投资与建设。

我们承揽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越来越多。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当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营业额占中国对外承包企业全球业务的43%左右。2020年11月底,中国工程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分别接近全球业务量的60%。这证明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我们在沿线国家的基建项目发展速度非常快。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很多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和印尼雅万高铁,中巴经济走廊里也有很多大型项目在进行。就在2021年元旦前,中国公司承建的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橙线地铁项目贯通并开始运营。

这一系列的项目都表明了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正蓬勃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中国在沿线国家的投资逐渐增多,项目不断开拓,区域互联互通的需求具体转化为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力、石油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为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无论从业务规模、大项目数量、行业分布和参与主体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合理成本、实用技术和丰富经验造就“基建狂魔”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企业在海外做基建,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房秋晨:中国企业的最大优势,其实每个阶段是不同的。早期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劳动力成本,相对于日韩及欧美国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非常低。2000年以后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装备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现在的竞争优势变成了合理的成本价格,也就是说我们的施工效率非常高,但成本又很合理。

装备制造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赋能中国企业海外的基建。现在我们与西方企业已经不再竞争劳动力成本了,而是更强调“属地化”,我们用当地工人、培养当地的技术人员。在属地化竞争方面,我们的优势体现在设备制造能力和实用、领先的技术。比如做电站项目,我们可以提供整个装机系统,中国的高铁、水电和超高层建筑等技术也已经是全球最先进的,我们还可以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怎么看待中国的“基建狂魔”这个称呼?

房秋晨:西方认为我们是“基建狂魔”,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建的速度非常快、效率非常高。其实这都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起来的。我们有多年积累的实用技术和专有技术。比如,中国企业在冻土层可以修高铁,在印尼那样的热带雨林地区也能修高铁,我们对项目沿途环境有专业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优势。做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之所以权威,是因为他做过大量的手术;中国工程企业在全球的工程经验是其他国家的同行很难相比的,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信心。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疫情期间,中国为全球生产了很多抗疫物资和设备。实际上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制造大国,未来,我们还将是一个建设大国。中国除了自己建高铁、高速公路、智能化园区等等,我们还希望为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希望别人提到中国时,马上可以想到“建设大国”这个形象,希望“中国建设”这个品牌能像“中国制造”一样,在全球唱响。

1 2
回到顶部